·生殖医学·
陶淑贞 张燕
【摘要】 目的 探讨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开放式心理访谈法,对在本院接受lVF-ET妊娠发生先兆流产的95例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比较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情况。 结果 难免流产6.3 %,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手术24.2 %,保胎成功69.5 %,治愈出院;患者干预后紧张、焦虑和恐惧,压抑和悲观,依赖性增强的发生率分别为27.4 %、15.8 %、8.4 %,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接受生殖辅助技术妊娠妇女存在不同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妇女的个性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孕期指导,帮助其创造积极平稳的内环境,安全渡过妊娠期及分娩期。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先兆流产; 心理干预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成为不孕症患者的有效选择之一。IVF-ET患者由于人工干预的机会比正常妊娠多,促排卵药的使用,实验室操作步骤较多,因此不育妇女状态焦虑分与特质焦虑分高于一般女性人群[1];在妊娠期经历自然受孕各期变化的同时,还承担着自身特殊的身心背景和社会状态而产生的巨大压力;激动、焦虑可使子宫对交感神经活动的敏感性增强而发生宫缩,导致流产或早产的发生[2]。接受IVF-ET的患者绝大多数是久婚不育的夫妇,一经怀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再要接受可能失去孩子的悲痛,一下情绪低落,忧愁郁闷,甚至感觉羞愧无助等[3]。IVF-ET孕妇与自然妊娠孕妇相比,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心理压力[4],患者的这些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内环境的变化,影响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特别的心理压力,必须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通过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增强治疗效果。
1.对象: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中心住院的接受lVF-ET术后先兆流产患者95例,年龄24~38岁,平均(30.7±4.6)岁;住院天数3~35 d,平均(11.0±7.6)d;临床均表现为少量阴道流血;无腹痛者62.1 %(59/95),少量阴道流血伴有下腹痛37.9 %(36/95);孕龄4~18周;B超检查证实宫内妊娠和输卵管妊娠分别为75.8 %(72/95)和24.2 %(23/95)。
2.方法:患者入院后行心理干预,护士详细了解病情及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需求,了解其内心痛苦,有针对性的指导患者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出院前护士用结合症状自评量表SCL-90设计的问卷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心理健康水平。交流前获得患者理解和同意。问卷的内容包括入院前后患者躯体性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惧等,其心理健康程度分五级评分(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需要得到的帮助(生活护理、孕期保健知识),环境是否满意,需不需要家属陪伴等。患者均能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发出问卷95份,回收率100 %,最后计算总分,测验结果根据常模结果解释。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妊娠结局:难免流产、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手术和保胎成功6.3 %(6/95),24.2 %(23/95),69.5 %(66/95),均治愈出院。
2.IVF-ET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变化:干预后紧张、焦虑和恐惧,压抑和悲观,依赖性增强的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IVF-ET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变化情况[例(%)]
注:干预前后比较,*P<0.01
由于长时间治疗不孕症,反复的期盼与失望以及昂贵的费用,已经对IVF-ET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辅助生殖技术虽然使其成功怀孕,但由于助孕成功的胎儿既是高危儿,又是珍贵儿,孩子能否健康顺利出生依然是IVF-ET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的主要问题。一旦出现流产先兆,IVF-ET患者对医务人员、医学知识及家人的依赖性升高,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易出现压抑悲观情绪。入院前IVF-ET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压抑悲观情绪,依赖性增强的例数明显高于心理干预后,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干预。采用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孕妇,由于受精途径不同于传统方式,胎儿来之不易,一旦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孕妇高度敏感,非常紧张,害怕胎儿保不住,出现异常焦虑和恐惧心理。根据孕妇的心理变化,医护人员主动接近患者,详细讲解病理知识及注意事项,耐心解释情绪状态、饮食结构遵医行为对治疗的影响。对于出现紧张过度的孕妇,医护人员以倾听为主,让其充分表达内心感受,鼓励她们像正常孕妇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5]。向患者说明如果胚胎发育正常,无外伤等情况,胎儿是能够保住的。告诫患者在不良心态下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对垂体卵巢轴激素的调节有负面影响,不利于受精卵的正常着床与生长[6]。交谈时态度真诚、语言诚恳、语调亲切、耐心回答病人问题,及时告知治疗进展,通过相关医学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典型病例的示范作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事物,以合理、正确的认识代替曲解的认知[7],达到解除心理障碍、减轻焦虑的作用。同时,也应该让患者明白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如已经成为难免流产,应及时果断处理。(2)情绪行为干预。患者经过多年检查、治疗,甚至花费多年的积蓄获得妊娠,当先兆流产症状加剧或发展成难免流产时,孕妇情绪十分低落、压抑,担心人财两空,受到丈夫公婆的冷落,从而产生悲观或孤独的心理。接受IVF-ET妊娠的孕妇一旦出现先兆流产症状,比一般自然妊娠的孕妇表现得更紧张。医护人员此时更需要主动、细心的观察患者,了解她们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根源,鼓励她们倾诉内心痛苦。根据孕妇年龄、文化程度等不同,有针对性给予化解,积极引导,并与其他乐观豁达的患者进行交流,提升正性情绪。对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可进行音乐治疗[8],分散其注意力,松弛紧张情绪。适时进行优生优育知识宣教,因胚胎发育不良,出现胚胎停止发育及发展成难免流产也是可能的。只要胚胎发育良好,经过卧床休息,积极配合治疗,可以保胎成功。经过耐心疏导,孕妇及家属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本组除6例发展成难免流产,23例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手术外,其余66例保胎成功,治愈出院。(3)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一些独生女或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孕妇,在出现先兆流产住院后,因环境及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对环境的不适应,依赖性增强。针对孕妇的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尽最大努力为孕妇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帮助孕妇熟悉病房环境,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帮助孕妇尽快熟悉病友,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理解和同情孕妇的感受,处处为孕妇着想,努力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人际关系,鼓励家属、亲友特别是丈夫多陪伴孕妇,使孕妇感受到家庭温暖,安全感增强,以良好的心态,愉快地接受保胎治疗。
从治疗不孕症到怀孕,患者经历了较长的心理、时间和精神上的折磨,花费大。一旦怀孕,孩子显得弥足珍贵。若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孕妇及家属表现明显的焦虑与担心。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建立科学、规范的生理与心理结合的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孕妇的个性特点,有针对地进行科学指导,使其在认知、情绪和态度、行为等方面更好地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
1 施晓波,吴萍陵,朱熊兆.不孕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及其特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03-404.
2 张志诚.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5-727.
3 陶淑贞.不孕不育症患者心理因素及干预措施的探讨.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74-75.
4 何日尚.IVF-ET者先兆流产的临床床分析和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91-92.
5 李英,黄志锋.我院人类辅助生殖中心的护理管理.护理研究,2008,22:525-526.
6 黄彦清,叶桂香,翁丽,等.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的护理干预与效果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80-583.
7 王琴,何国平.孕妇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报,2006,13:74-76.
8 沈晓红,姜乾金.术前焦虑与术后心身康复的相关性及心理社会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00.
作者单位: 210036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
(收稿日期:2013-05-19)
(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