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临床·
许佳 朱玉莲 顾逢春
临床资料
患者,女,25岁,孕0产0,因“孕41+1周,门诊B超发现羊水过少,羊水指数3.5”入院待产。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娩出一女婴,体重2 750 g,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术中见子宫右侧圆韧带浆膜层下方竖行埋藏一黑褐色长约4 cm,直径约1 mm的缝针,质硬,以血管钳挟持缝衣针针尾部,使尾部刺破浆膜层,露出于腹腔,取出缝针。缝针呈黑色,锈蚀。产妇既往体健,月经正常,无痛经,无慢性盆腔疼痛。追问病史,患者5岁时误吞服史。
不慎吞服缝衣针的报道较常见,缝衣针直径一般为1~2 mm,细而锋利,具有游走性。缝衣针若梗于口咽部,如扁桃体或咽壁,患者表现为咽痛、咽异物感和吞咽刺痛,如忍痛进食或延迟就诊,会刺入软组织,随吞咽或说话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的运动而活动,沿组织间隙游走至组织深层,造成咽喉及其间隙的损伤,须住院颈侧切开取针术[1]。食管柔软如肠,管壁厚4 mm,容易被刺穿,若刺着与之相邻或相近的大动脉、心包膜或气管,后果严重。即使缝针离开食管进入胃肠道,亦可在肠道转折处刺伤甚至刺穿消化道,演变为消化道壁异物。消化道壁异物不但可造成消化道壁损伤,且胃肠蠕动也受影响,表现为腹痛,胃肠功能紊乱,呕血或便血[2]。缝针随着胃、肠壁的蠕动,可穿透胃肠壁。肝左叶紧贴胃小弯前壁,且质脆,随呼吸上下移动,若缝针进入肝脏及其邻近器官,可发生穿孔、出血、腹膜炎等[3]。本例年幼时误吞缝针,随着口咽、食管顺利进入胃肠道,穿透肠壁,因穿孔的直径小及肠道肌肉收缩,未引起急性腹膜炎,无消化道穿孔的症状,在腹腔内游走且停留在盆腔子宫旁间隙,且竖行植入,未深入子宫肌层进入子宫腔,避免了胎儿受伤,顺利生产。取出的缝针变黑,无光泽,上面附有纤维样组织,估计已存在于盆腔多年,但未刺入盆腹腔内重要器官、未发生感染,实属罕见。
参考文献
1 梁鸿雁,蒋立新.颈侧切开取出椎旁间隙缝衣针1例.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8:154.
2 徐茂国.十二指肠异物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0,13:27.
3 温增庆,耿利,杨甲梅,等.肝脏缝衣针异物1例.肝胆外科杂志,2001,9:369.
作者单位: 214400 江苏江阴,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产科
(收稿日期:2013-05-18)
(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