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

甄志平 杨秋颖 李晗冉 付丽敏 崔景辉

【摘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以中国学术期刊(CNKI)和 Springer online journals 为资料库,对近5年370篇国内外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文献资料进行探讨分析,了解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流行现状及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中国近年来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激素替代疗法、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中医药辩证论治,而运动锻炼或运动结合其他疗法防预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以及对农村更年期妇女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颇显空白,应将其列为体育、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妇女; 更年期综合征; 流行现状; 研究进展

更年期综合征指妇女在绝经前后、手术摘除卵巢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出现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中国古代医藉中原无与此相应病名,直到1964年著名中医专家卓雨农根据历代医籍阐述,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绝经前后诸症”这一病名,并得到同行公认,纳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教材,从而与西医“更年期综合征”相应,也符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涵义[1]。国内研究发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精神不稳定、烦躁多梦、潮热多汗、月经不调以致闭经,还可伴有骨质疏松、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等[2],除以上外显症状,Hernandez-Morante等[3]还发现,绝经过渡期引起脂肪组织生物基因型的改变,这种变化增加新陈代谢综合征的风险,Jayachandran等[4]研究显示,妇女在绝经期血小板功能以及血液循环浓度的改变,激活细胞膜衍生的促凝血微泡,引起机体出现代谢综合征,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80 %绝经妇女还存在睾酮缺乏,骨量下降,骨密度降低[5]。尽管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不可否认,它已严重影响更年期妇女的正常生活,因此,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纵向观察与分析更年期综合征的流行及研究现状,为未来研究做好铺垫与引导。

一、国内外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流行现状

1.年龄特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45~64岁的妇女约为1亿2千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这一人群中至少60 %出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绝经相关症状[6]。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女性更年期起始年龄是41岁,中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8~49岁,且没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别[7],汤晖[8]报道江西省萍乡地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平均(47.6±1.3)岁,国外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9],印度西部城市妇女进入更年期的平均年龄在(48.3±1.9)岁,非洲尼日利亚的1 189名妇女调查显示[10],调查对象平均年龄范围在(48.0±5.9)岁,其中581例(48.9 %)妇女处于绝经前期,119例(10 %)处在围绝经期,489例(41.1 %)妇女)在绝经后期,更年期的平均年龄在50.2岁,Karacam Z等[11]研究土耳其886名40~60岁妇女,其中绝经前期者占32.1 %,围绝经期者占23.1 %,44.2 %的妇女处于绝经后期。

不难发现,关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发生年龄的报道显示,国内平均年龄为48~49岁,国外为48~5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段均在40~60岁,所以,国内外妇女可能因生存以及生活条件不同,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年龄有差异,但一般会40岁左右开始, 48~50岁大部分女性进入更年期,受到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综合症状影响。

2.主要流行症状:女性进入更年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及心理问题,在中国,妇女更年期精神系统症状和血管舒缩功能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75.1 %和50.9 %,血管舒缩功能问题主要表现为潮热、冷汗和夜间盗汗,有70 %以上的更年期妇女存在这些问题,其中50 %以上的妇女存在这些症状持续5年以上[12],而国外调查显示,印度西部城市40~55岁妇女有80 %处在更年期阶段,且56 %以上存在3种以上症状,最常出现的血管舒缩功能问题是潮热和夜间盗汗(38.2 %),主要的心理症状是神经过敏(48 %)和精神紧张不安(43.1 %)[3],Perez等[13]对整个西班牙地区45~65岁10 514名妇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分别为67.6 %和74.8 %,绝经后妇女所经历的主要症状为潮热(51.4 %),失眠(45.7 %),烦躁(42.2 %),关节痛(40.1 %)和抑郁情绪(40 %),在全国妇女健康研究(Study of Women’s Health Across the Nation, SWAN)中,Avis等[14]发现绝经期妇女、经期使用激素治疗者以及因手术切除卵巢形成绝经的妇女,血管舒缩功能问题更为显著。

可见,国内外更年期女性大部分出现血管舒缩功能问题,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症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罹患疾病的风险增高,国外一项调查显示,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周期妇女(P<0.05),其血管舒缩障碍风险率相对提高10.6倍,心理障碍出现率提高3.5倍,躯体疾病率提高5.7倍,性功能障碍率提高3.2倍[15]。因此,更年期能否安全顺利度过,是决定女性老年生活质量的关键。

二、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发病原因:①内因。最新研究显示,女性体内有400多个部位含有雌激素的受体,主要分布在子宫、阴道、乳房、盆腔以及皮肤、膀胱、尿道、骨骼和大脑等,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的减少会导致这400多处受体所在的组织、器官、系统发生变化,因而低雌激素血症几乎是绝经期症状的基础;此外,雌激素水平过度降低,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或肾上腺等功能紊乱所致的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产生失衡,也会导致与雌激素相关的靶器官功能低下。因此,增龄引起的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降低导致的机体生理功能失衡是更年期综合征产生的重要原因。②外因。妇女更年期症状与多种外界因素相关,症状表现程度与妇女健康机能的下降与社会经济状况和个人行为呈显著相关性[16],如家庭状况,婚姻满意度,社会支持(情感支撑、良好社会关系网),吸烟,酗酒,肥胖,营养等均会对更年期综合征产生影响[17],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状况,也是影响更年期症状表现的重要原因,两种因子无种族差异性[18]。妇女普遍对更年期综合征认识不足,当各种躯体症状和不适出现时感到非常恐惧与紧张,尤其是乡村妇女更年期症状严重者,不懂得寻求医源性帮助,认为患上某些疾病而被困扰,导致严重心理负担,情绪的变化会伴随一系列生理、生化的改变。许多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家属亦不了解更年期保健知识,不能正确认识妇女在更年期阶段表现的烦躁失眠,多疑易怒,悲观厌世,啰嗦絮叨等症状,更不予以理解与宽容,常表现出厌恶反感,排斥呵责,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丈夫打骂妇女的现象,这些行为对妇女在更年期阶段的身心健康状况极其不利。

2.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防治方法:①激素替代疗法。20世纪40年代,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在美国开始用于治疗更年期症状;到20世纪末,HRT在欧美国家中年妇女中的使用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HRT在中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似乎呈现出增长趋势[19]。有报道,50 %以上绝经后妇女有潮热、盗汗及失眠等症状,用HRT8周的有效率为 90 %~95 %[20],妇女一生中髋骨骨折的危险性大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21], HRT可以防治骨质过快丢失,从而稳定了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采用HRT6年以上者,髋骨或腕骨骨折危险可减少5 0%,椎骨畸形发生率减少90 %,一旦HRT停止,骨质丢失又会加速[22],此外,HRT补充生理需要的雌激素,可维持正常的血脂代谢,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也可提高绝经妇女的记忆能力。研究人员也发现HRT有增加患心脏病、中风、血栓和乳腺癌的风险[23],但总体上已经证实绝经后妇女应用HRT利大于弊,临床医生应掌握好HRT的时机与其适应证及禁忌证,采用个体化方案,尽量降低不良反应,做到合理应用。②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由偏重于躯体因素同时转向患者的心理创伤和反应,由着眼于生物学因素分析转向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因此,针对女性在更年期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心理疗法和健康教育则成为不可忽视的手段。李莉[24]将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分为单纯常规药物疗法组与药物结合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疗法组,观察其对比疗效,结果显示,后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有研究者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进行激素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对比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激素水平,血脂指标,研究组总有效率达94.7%,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研究中研究人员多采用Kupperman评分量表,反映更年期妇女潮热出汗,失眠、泌尿系统感染等13项症状,SCL-90症状评分量表,反映更年期妇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还有人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或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更年期妇女进行测评,联合使用评价其心理状况。③中医辨证论治。早在20世纪70~80年代之间,徐涛[26]在中医辨证论治更年期综合征时,就对此进行了分型,包括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型、阴虚阳亢型以及肾阴肾阳两虚型,并分别开出不同的方药。近年来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对本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李力等[27]为克服辨证过程中的不规范和随意性强的缺点,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对证候的核心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更年期综合征的证候学特点,结果发现病位类证候要素频数前3位是肾、肝、心;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是阴虚、阳虚、火;这恰好反映了更年期综合征的病位以及正虚为本的特点,使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和科研更有整体性和针对性。大量研究显示,中医治疗不同类型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法已被广泛应用,并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长期使用激素缓解更年期综合症会产生不良反应和致癌风险,使得西方国家的医生和更年期妇女越来越关注中国的中医疗法。但研究揭示,中医治疗仍存在问题,需要构建中医治疗症状诊断标准,有效地评估体制,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发病机制建立具体的治疗方案[28]

三、研究不足与建议

1.研究对象重城市而轻农村:研究覆盖面不全,偏重城市,农村更年期女性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相对较少。综观近5年国内相关文献,在选定的370篇有关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文章中,农村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只有15篇,仅占4.4 %。可见,研究偏重城市女性,农村更年期妇女这一群体受到相关科研人员与社会政府的忽视。中国农村妇女已占全国妇女的半边天,基于多数农村男性青壮年外出打工,则农村妇女成为农村生产的主力军,其健康状况与乡村农业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农村更年期妇女的体质健康状况应被提到议事日程,政府应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维护农村家庭和谐生活。

2.生活方式的干预研究显著不足:运动锻炼作为一种积极无副作用的主动预防手段,是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生活方式和行为保健因素。统计有关运动锻炼及运动结合其他疗法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文献,其数量也只达30~40篇,仅占选定文献总量的8.8 %~11.8 %,可见体育运动的预防作用,未受到医学与体育领域的重视。现如今,疾病预防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医学手段,而体育运动尤其是适量的有氧运动可改善卵巢分泌功能,延迟闭经的发生;改善心脑血管的供氧,调节免疫和神经系统功能,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正常;增加体内脂肪消耗,调节脂类代谢异常,降低更年期体态变胖而伴随的患病风险;对骨产生良好刺激,以建造骨,促进骨的钙化和增生,防止骨质退行性变化,从而预防骨质疏松;增强腰腿部肌肉力量,缓解腰腿疼痛症状[29],有人曾对33名更年期妇女进行运动干预18个月,前后测比对显示,其身体机能与素质明显改善,头痛头晕、情绪不稳、胸闷烦躁和严重的月经紊乱等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者达89.6 %,心电图异常者22人中好转率达81.8 %[30]。周勇等[31]对58名中年女性进行6个月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干预,发现长期有氧锻炼可显著降低体脂、静态心率及血压,提高台阶指数和肺容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预防中年女性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体育锻炼防治作用不容忽视,它应成为将来体育、医学领域防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结合点,从预防的角度改善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长治医学院学报,2008,4:139-140.

2 蔡永敏.现代中西医临床内分泌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73-379.

3 Hernandez-Morante JJ,Gomez-Santos C,Margareto J,et al.Influence of menopause on adipose tissue clock gene genotyp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morbidly obese women.Age(Dordr),2012,34:1369 80.

4 Jayachandran M,Litwiller RD,Lahr BD,et al.Alterations in Platelet Function and Cell-Derived Microvesicles in Recently Menopausal Women:Relationship to Metabolic Syndrome and Atherogenic Risk.J Cardiovasc Transl Res,2011,4:811 22.

5 马英华,张经济.体育锻炼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7:114-115.

6 郎景和,向阳.高级医师案头丛书.妇产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40.

7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4.

8 汤晖.围绝经期妇女月经及婿育情况的调查分析.老年学杂志,1989,9:85-87.

9 Kaulagekar A.Age of menopause and menopausal symptoms among Urban women in Pune,Maharashtra.Th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India,2011,61:323-326.

10 Olaolorun F,Lawoyin T.Age at menopaus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ttainment of menopause in an urban community in Ibadan.Climacteric,2009,12:352-63.

11 Karacam Z,Seker SE.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nopausal sympto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among Turkish women.Maturitas,2007,58:75 82.

12 全国绝经期妇女健康调查协作组.妇女更年期症状及有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华医学杂志,1991,71:585.

13 Pérez JA,Garcia FC,Palacios S,et al.Epidemiology of risk factors and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menopause in Spanish women.Maturitas,2009,62:30-6.

14 Avis NE,Stellato R,Crawford S,et al.Is there a menopausal syndrome? Menopausal status and symptoms across racial/ethnic groups.Soc Sci Med,2001,52:345-56.

15 Blumel JE,Castelo-Branco C,Binfa L,et al.Quality of life after the menopause:a population study.Maturitas,2000,34:17-23.

16 Kumari M,Stafford M,Marmot M.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 was associate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with decreased health functioning in women who report menopausal symptoms.J Clin Epidemiol,2005,58:719-27.

17 Kuh D,Hardy R,Rodgers B,et al.Lifetime risk factors for women’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midlife.Soc Sci Med,2002,55:1957-73.

18 Brzyski RG,Medrano MA,Hyatt-Santos JM,et al.Quality of life in low-income menopausal women attending primary care clinics.Fertil Steril,2001,76:44-50.

19 何莉,蔡溱.激素替代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45-48.

20 Lauritzen C.Clinical use of oestrogens and progestogens.Maturitas,1990,12:199-214.

21 孙承美.对激素替代疗法的新思考.中华现代中医药杂志,2006.11:16-17.

22 王凤英.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性激素替代疗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10:589-591.

23 Cowley G,Springen K.Reconsidering HRT.Newsweek,2002,139:17-23.

24 李莉.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在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疗效观察.当代医学,2012,6:61-62.

25 郑英.激素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2,6:488-499.

26 徐涛.更年期综合征的辨证治疗.现代中医药,1984,12:13-15.

27 李力,任婕,杜彩凤,等.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3:194-197.

28 Wang X,Nie G,Yang H,et al.Chinese Medicine for Menopausal Syndrome:Current Status,Problems and Strategies.Chin J Integr Med,2011,17:889-892.

29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7-118.

30 周勇,赵霞.有氧健身操对中年女性身体成分和心肺功能的影响.福建体育科技,2007,4:19-21.

31 陈敏,张春玲,崔振.更年期妇女激素替代疗法的进展.黑龙江医学,2005,3:188-18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TY01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JYC023);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甄志平,杨秋颖);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李晗冉);河北体育学院(付丽敏);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崔景辉)。

通讯作者: 甄志平(zzpxt@126.com)

共同第一作者(甄志平,杨秋颖)

(收稿日期:2013-03-18)

(编辑:车艳,文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