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临床·

阴道直肠旁深部血肿保守治疗1例

邓利荣 李先华 彭桂平

临床资料

孕妇27岁,孕39周,孕10,下腹不规则胀痛3 h入院。产科检查:宫高35 cm,腹围96 cm,骨盆测量正常,胎心138次/分,宫缩不规则,宫颈未消,宫口未开,头先露。初步诊断:孕39周头位先兆临产,孕10,枕左前。自然分娩一活男婴,胎儿体重3 900 g,胎儿娩出后即发现左侧阴道口处约3 cm×4 cm表浅血肿,活性动血,予以间断缝合,并常规缝合右侧会阴切口,检查阴道创面无渗血,肛门检查无异常。产后3 h,自解小便一次,无晕厥。产后6 h左右,产妇诉会阴部胀痛可忍受,随后出现肛门坠胀、疼痛。阴道及肛门检查可触及约10 cm×8 cm包块,张力较高,并突向直肠腔。急诊B超检查示阴道后壁非均质性包块,约10.4 cm×7.2 cm;血常规血红蛋白74 g/L。血肿较大,请外科主任协诊清创术,术中探查见阴道壁表面色泽尚可,拆除原会阴左则血肿部分缝线,未见积血块及活动性出血,寻找出血点困难,考虑可能深部直肠旁血管损伤、出血,拟决定行保守观察治疗,予以纱布压迫及药物止血,留置尿管,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的变化。术后患者肛门疼痛逐渐减轻,生命体征稳定,肛门检查血肿未见增大,复查B超示阴道后壁包块约8.6 cm×6.5 cm×5.7 cm,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4 g。产后多次B超示阴道后壁包块逐渐缩小,产后21 d血肿为7.0 cm×4.9 cm,B超定位于阴道内直肠旁血肿积血抽除术,抽出陈旧性暗红色血液约80 ml,穿刺后局部纱布压迫;产后40 d,B超示阴道后壁包块2.7 cm×2.1 cm,血常规血红蛋白114 g/L,出院随诊;产后2个月B超,阴道检查,肛门检查均未见明显包块。

讨论

阴道直肠旁血肿因血肿部位较深,不易早期发现,也称隐蔽性血肿。包块较大可表现为不明原因贫血,直肠压迫疼痛,阴道或肛门检查时发现张力较大、有波动感、触痛,一般累及范围较广,甚至牵涉盆隔上下及阔韧带区域均可积血,手术处理较困难[1]

产道血肿的原因很多,本例发生的原因可能为:(1)产妇第2产程用力过猛,胎儿偏大,产道未充分扩张,或直接造成深部血管撕裂而出血;缝合时血管顶端未缝合,血管回缩[2];(2)第2产程较短,对胎儿预计不足导致会阴侧切不够充分,胎儿娩出后即见左阴道口侧壁血肿裂伤并活动性出血;(3)产后6 h诉切口周围疼痛,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血肿继续增大。当有活动性出血及血肿>5 cm时,多主张清创术。本例保守治疗的原因为,清创困难,且考虑孕妇无休克,无活动性出血,可能为直肠周围血肿形成达到一定的压力,压迫损伤血管,而未继续出血。及时采用纱布压迫及止血的药物,早期局部冷敷,后期会阴部红外物理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本例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提高助产技术,充分作好接产前准备工作,会阴切口足够大,保护会阴[3];正确处理产程,避免第2产程过长过短,急产、滞产、不恰当的干预产程等[3];指导产妇配合助产士分娩,运用产力、腹压,均匀用力,不过大过猛用力;缝合切口不留死腔,缝合第1针超出顶端0.5 cm,缝合后常规肛门检查;回病房后加强巡视,凡遇产妇伤口疼痛,肛门坠胀,排尿困难,要及时检查。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44-952.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8-114.

3 罗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9-76.

作者单位:431600 湖北汉川,汉川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收稿日期:2013-10-21)

(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