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

北京某医院2013年单胎活产儿出生体重分布

侯佳 赵凯平 张丹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医院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及影响因素。 方法 利用电子病案中《新生婴儿记录》资料,观察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并分析孕母分娩孕周、胎儿性别、孕母年龄、产次、出生月份、民族及生活地区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结果 1 857名单胎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360.8±435.6)g,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1.9%,巨大儿发生率为7.5%。对低出生体重、早产的调整OR(95% CI)为121.75(54.62~271.39);对巨大儿、男婴的调整OR(95% CI)为1.74(1.21~2.50);早产和性别是影响出生体重的因素。 结论 该医院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高,巨大儿发生率高,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低。电子扫描病案的合理利用可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的依据。

【关键词】  婴儿,新生; 出生体重; 巨大儿

出生体重是衡量胎儿宫内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之一。出生体重过低或超重均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之后的健康有关[1-3]。因此,将出生体重控制在适宜范围是保证优生优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本院昌平区医院电子扫描病案中的《新生婴儿记录》,对出生体重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旨在了解该地区近一年新生儿出生体重水平,为今后该地区的妇幼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3年4月—2014年3月本院昌平区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共1 906名,双胎活产、单胎活产儿、单胎死产分别为2.4%(46/1 906)、97.4%(1 857/1 906)和1.6‰(3/1 906)。本研究以1 857名单胎活产儿为研究对象。新生儿资料来源于《同仁卫生统计系统》和《病案电子化管理系统》,主要是电子病案首页和电子病案中的《新生婴儿记录》。

二、方法

1.相关的分类标准:按孕周分为极早产儿(28~31+6孕周)、早产儿(32~36+6孕周)、足月儿(37~41+6孕周)和过期产儿(≥42孕周);按出生体重分为极低出生体重儿(1 000~1 499 g)、低出生体重儿(1 500~2 499 g)、正常出生体重儿(2 500~3 999 g)和巨大儿(≥4 000 g);按产次分为初产和经产。

2.统计学处理:数据经Epidata 3.1录入,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完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经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本研究的正常出生体重儿为对照,以分组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儿=1,巨大儿=2,正常出生体重儿=3)为多分类因变量,以孕周(早产儿=1,足月儿=2)、性别(男=1,女=2)、出生季度(第1季度=1,第2季度=2,第3季度=3,第4季度=4)、母亲分组年龄(30~45岁=1,16~29岁=2)、产次(初产=1,经产=2)、民族(汉族=1,少数民族=2)和生活区县(昌平区=1,其他=2)为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调整优势比及95%置信区间(CI),反映各因素对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的风险。母亲年龄和产次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基本情况

单胎活产儿中男、女婴分别为52.1%(968/1 857)和47.9%(889/1 857),男女性别比为109∶100。娩出孕周为39(38~40)周;母亲分娩年龄呈单峰分布,为30(28~32)岁,16~岁、25~岁、30~岁、35~45岁分别为2.6%(49/1 857)、39.4%(912/1 857)、49.1%(912/1 857)和8.8%(164/1 857);母亲汉族为主,为96.8%(1 798/1 857);母亲生活区县为昌平区占74.5%(1 383/1 857)。

二、出生体重分布情况

单胎活产儿的出生体重为1 150~4 850 g,基本呈对称分布(图1),平均(3 360.8±435.6)g;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2.2‰(4/1 857),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1.9%(35/1 857),巨大儿的发生率为7.5%(139/1 857)。

三、活产儿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

早产儿和足月产儿出生体重比较,男婴和女婴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早产儿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是足月儿的71.8倍;男婴巨大儿的发生率是女婴的1.6倍;4个季度、母亲年龄、产次、母亲民族和生活区县出生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基本对称;见表2。

图1 1 857名活产儿出生体重频数分布图

表1 1 857名活产儿的因素别出生体重(g)

因素例数范围平均孕周∗ 早产651150~350024919±5336 足月产17921750~485033924±3976胎儿性别△ 男9681300~485033955±4414 女8891150~470033231±4263出生季度 15091300~470033751±4288 22611150~460033836±4431 35331700~485033483±4351 45541500~475033491±4391母亲年龄(岁) 16~491900~440034377±4782 25~7321400~485033585±4152 30~9121150~475033627±4448 35~451641700~470033382±4608活产儿产次 初产16211150~485033605±4346 经产2361300~475033636±4435民族 汉族17981150~485033602±4362 少数民族592250~420033805±4225生活区县 昌平区13831150~485033571±4421 其他区县4741900~460033719±4165

注:*t=13.47,P<0.01;t=3.60,P<0.01

四、出生体重影响因素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对低出生体重、早产的调整OR(95% CI)为121.75(54.62~271.39);对巨大儿、男婴的调整OR(95% CI)为1.74(1.21~2.50),见表3。早产和性别是影响出生体重的因素。

表2 因素别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情况[例(%)]

因素例数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孕周 早产6528(431)0 足月产179211(06)∗139(78)性别 男96818(19)89(92) 女88921(24)50(56)△出生季度 15098(16)30(59) 22614(15)23(88) 353313(24)40(75) 455414(25)46(83)母亲年龄(岁) 16~78116(21)51(65) 30~45107623(21)88(82)产次 初产162132(20)122(75) 经产2367(30)17(72)民族 汉族179837(21)135(75) 少数民族592(34)4(68)生活区县 昌平区138332(23)106(77) 其他区县4747(14)33(70)

注:与早产比较,*P<0.01;与男性比较,P<0.01

表3 影响出生体重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因素βP值OR(95%CI)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4802<000112175(5462~27139) 男性-05010212061(028~133) 出生季度  1⁃05330320059(021~166)  200810910108(027~443)  300090985101(039~263) 母亲年龄30~45岁-00720860093(042~207) 初产00120982101(036~286) 汉族-06670488051(008~337) 生活在昌平区02810593132(047~370)巨大儿 男性05530003174(121~250) 出生季度  1-04340078065(040~105)  201430615115(066~201)  3-00750741093(059~145) 母亲年龄30~45岁03150097137(094~199) 初产01560575117(068~202) 汉族00340948104(037~293) 生活在昌平区01770426119(077~184)

注: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拟合良好(χ2=181.51,P<0.01)

五、母亲年龄与产次比较

母亲年龄为16~岁和30~45岁的初产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产次和母亲年龄相关(rs=0.227)。

表4 母亲年龄与产次的关系(例)

年龄(岁)产次初产经产合计16~7513078130~458702061076合计16212361857

注: χ2=95.54,P<0.01

  

体重是新生儿保健评价中敏感且易于获得的指标,对新生儿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2年中国住院分娩率为99.2%,其中城市为99.7%,北京市为100%(《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卷),可以认为目前医院产科数据对其所在区县人群总体新生儿出生状况的代表性好。另外,本研究所选择医院是昌平区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新生儿出生体重的整体水平。

本研究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低于北京通州区[4]、密云县[5]和顺义区[6],但男、女婴出生体重均高于2010年北京市的平均水平(男婴3 362 g,女婴3 261 g)[7]和WHO的国际参照值(男婴3 346 g,女婴3 232 g,http://www.who.int/childgrowth/standards/en/),且略高于2005年全国九城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城市出生体重水平(男婴3 330 g,女婴3 240 g)[8]。此外,本区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比例分别为1.9%和7.5%,其中巨大儿发生率低于北京其他地区[4-6]和天津[9],高于上海[10],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北京密云[5]和顺义[6]。出生体重异常对新生儿有持久的影响。低出生体重不但是围生期儿的主要死因,还可造成各种远期疾病的高发[1-3],高出生体重不仅与儿童期肥胖呈明显正相关[11-12],且会导致高的剖宫产率。因此,通过加强孕期健康宣教及保健对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监管,仍应为今后本区围产期保健的重点工作之一。

既往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母分娩孕周[13]、孕母年龄、胎儿性别、孕次、产次和胎数密切相关[14]。本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母分娩孕周、胎儿性别有关,未发现与孕母年龄、产次、出生

月份、民族及生活地区的因素有关,可能与样本量不同有关。在今后的孕、产前保健工作中,仍应重视对出生体重影响较大的因素如孕母年龄、分娩孕周、孕产次,加强孕产妇怀孕期间各项检测指标的适时管理。

本研究使用《病案电子化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扫描病历资料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分析,可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Eriksson M,Wallander MA,Krakau I,et al.Birth weigh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 cohort followed until 80 years of age:the study of men born in 1913.J Intern Med,2004,255:236-246.

2 Daly B,Scragg R,Schaaf D,et al.Low birth weigh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uckland adolescents: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N Z Med J,2005,118:U1612.

3 张晓铭,张美仙,侯冬青,等.出生体重对儿童期和成年期高血压影响的队列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199-204.

4 马海会,李楠.1999~2010年北京市通州区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中国医刊,2013,48:82-84.

5 吴春凤,王允锋,李爱阳,等.2000年至2009年足月单胎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剖宫产率的关系.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530-533.

6 程文龙,陈大方,李永进,等.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341例婴儿出生基本状况分析.卫生研究,2013,42:249-251.

7 陈芳芳,王文鹏,滕红红,等.1996至2010年北京市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7:418-423.

8 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首都儿科研究所.2005年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7,45:609-614.

9 冯凌燕,谭玲琳,邱中娟,等.天津市2010年巨大儿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3:627-629.

10 黄俊,刘蒲,李云,等.上海市闵行区206 165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84-187.

11 Reilly JJ,Armstrong J,Dorosty AR,et al.Early life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in childhood:cohort study.BMJ,2005,330:1357.

12 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首都儿科研究所.2006年中国九城市七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74-178.

13 吕艳伟,王爱婷,王红.3034名单胎活产儿出生体重及影响因素.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844-4848.

14 邵平,袁嘉嵘.天津市2009年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75-1177.

Birth weight and selected factors among 1 857 singleton live births in a tertiary hospital of Beijing

HOU Jia, ZHAO Kaiping, ZHANG Dan.
Department of Medical Records and Statistics,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birth weight and selected prenat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low birth weight and macrosomia. Methods Birth weight data were drawn from electric medical records of Jishuitan Hospital. Prenatal factors including gestational age, baby sex, maternal age, gravidity, the month of birth, maternal ethnicity and residence region were analyzed for the association with the risk of low birth weight and macrosomia. Results A total of 1 857 singleton live births born from April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included. The mean birth weight was (3 360.8±435.6)g. The proportion of low birth weight was 1.9%, while macrosomia was 7.5%. Preterm birth was the main risk factor for low birth weight (odds ratio 121.75, 95% CI 54.62-271.39), and male newborn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macrosomia (odds ratio 1.74, 95% CI 1.21-2.50). Conclusion This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macrosomia is a common medical problem.

[Key words] Infant, newborn; Birth weight; Macrosomia

作者单位: 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病案统计科

通讯作者: 赵凯平(zhaokaiping1986@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29)

(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