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儿科病房实施“快乐护理”的研究进展

位珍珍 夏如玉 段红梅

【摘要】 本文对“快乐护理”的概念、研究现状、儿科实施“快乐护理”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进行综述,并指出临床实施“快乐护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医院及其管理部门实施“快乐护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儿科; 病房; 快乐护理

“快乐护理”就是把医院的整个护理过程看作是一个以护理为手段,以恢复患者身心健康、满足其健康需要为内容,以帮助患者减少痛苦和增进快乐为目的或归宿的过程[1]。同时“快乐护理”是一种新的医院服务理念,它一方面强调护士要尽力为患者减少痛苦、增进快乐;另一方面,还追求护士快乐地工作,并在工作中享受快乐[2]。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统一,医院患者多受疾病折磨困扰,造成身心痛苦,损失了很多快乐。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服务时,不仅要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康复,更要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其获得更多的快乐。护理人员快乐地工作,用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其他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传递这份快乐;而患者的快乐又可增添护士的成就感,进一步促进护士的快乐和工作热情,使患者和护士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一个快乐的良性循环。科学证明,人的免疫系统是由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调节的,快乐的心情有助于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保持。临床护理实践的经验也证明,快乐的心情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在护理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医院、病房、手术室、治疗室等环境的设置和变化以及“以患者为中心”人文氛围的营造等诸多因素调动患者的快乐情绪反应,是“快乐护理”的核心。

一、国内“快乐护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快乐护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快乐护理”理念的产生和内涵,“快乐护理”模式的构建原则与方法,“快乐护理”文化建设的实施与体会,“快乐护理”的实施对护理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近年来,国内一些医院开始将“快乐护理”的理论运用到临床,尤其在儿科病房较多,效果也较为显著。吕春梅等[3]将“快乐护理”应用到精神科病房,促进了护理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未发生护患纠纷和精神科意外事件。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通过实施“快乐护理,优质服务”文化建设活动,细化护理内容,转变护理理念,使住院患者得到了全方位的护理,也使科室的满意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4]。“快乐护理”既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又改善了护理服务质量,为医院的声誉带来较好的口碑。

二、儿科实施“快乐护理”的必要性

快乐是儿童的天性,但因为疾病本身引起的不适,对医院陌生环境的不熟悉,对致痛性操作的恐惧,以及与父母分离的不适应和焦虑等,使儿童快乐的情绪体验受到很大影响。如何更好地满足患儿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是儿科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快乐护理”模式产生的动力和源泉。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益加剧,医患纠纷的发生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快乐护理”不仅有利于患儿恢复,而且有助于改善医患矛盾。

三、儿科“快乐护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1.源于护理人员的快乐:(1)护理人员外在亲和力。儿童本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具备完善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儿童的护理方面应该提供区别于成人的一般护理,在病房的设施、护士的着装、护患沟通等方面都应适合于儿童的需要。“快乐护理”要求护士以快乐、阳光、微笑的积极情绪真诚地服务每一位患儿,从服务设施、环境、观念、模式、收费、内容、技术、流程、态度和营销等方面不断改进;还要求护士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工作中具备快乐的情绪、阳光的思维和微笑的心态,用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把为患者解除痛苦、增添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源,达到快乐自己,幸福他人的护理目标[5]。此外,护士还应注意仪表、仪容与入院接待,护士的仪表、仪容是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粉红色的工作服,外加粉红色的毛衣外套,佩戴儿童卡通图案、发夹和胸牌,自然大方的淡妆,均能体现儿科护士的特色和女性化的魅力。以微笑的面容、饱满的工作热情面对每一位患儿及家属,可消除患儿紧张及与父母分离造成的焦虑情绪,以及面对未知的恐惧,让患儿感到温暖、亲切,拉近护患之间彼此的距离[6]。及时了解患儿生活需要,注意观察患儿及家属的需要,尽量做到在开口前预先满足其要求。对于年幼或有语言表达障碍的患儿应多给予关怀、情感交流,提供主动的帮助。(2)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让患儿乐于接受。护士应选择通俗易懂的词语和患儿沟通,确保患儿能听懂。语气应模仿儿童说话语气,不能过于生硬刻板,引起患儿排斥。对患儿护理配合的要求尽量采用商量的语气,不要强迫其执行命令。微笑是最美的语言,和患儿交谈时一定要面带微笑,增加亲切感。另外对不同年龄段患儿沟通方式也应各有不同,1~3岁的孩子,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如果允许儿童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以灵活的态度认可儿童所表现的行为,将会使其获得自主感而快乐。3~6岁的孩子,由于日益增强的语言和运动能力,开始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敢于有目的的影响和改变环境。6~11岁的孩子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学习和活动获得成绩,得到成人的认可和赞许,并从中获得乐趣。12~18岁已进入青春发育期,关注自我,探究自我,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临床护理中要以患儿为中心,从其实际需要出发,因年龄而异,因病种而异,因性格而异,因家庭背景而异等[7],用不同的方式给患儿增添快乐。

2.改善病房环境,创造快乐:南丁格尔在护理中注重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8]。儿童入院后由于与家长的分离性焦虑、治疗带来的痛苦等会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构建适于儿童的软硬件环境非常重要。首先,从硬件方面讲,儿科诊疗环境的色彩配置上应特别照顾儿童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患儿及其家长越来越注重医疗环境的舒适程度,对于儿科这一特殊病房的环境要求更高。采取怎样的环境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康复,成为管理者的研究重点。杨秋华等[9]的研究表明,儿童乐园式的环境对患儿的疾病康复有促进作用,并且提高了患儿的满意度。其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壁画作为儿科诊疗区的主题背景,开放式的玩具架、滑梯、投篮架、小木马等烘托出儿童乐园的气氛,这样的环境给医护人员本身带来良好的视觉及心理刺激,使医护人员与患儿的距离更贴近。此外,还可以在病房走廊设置“医患之窗”,可张贴患儿的照片、绘画、文字等,进行互动和情感的交流。

3.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开展“快乐护理”: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即使在住院期间也应该适当的为患儿准备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每当六一、圣诞等节日和患儿生日到来之际,病区可以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庆祝联谊活动,满足住院患儿对节日的渴望,增强其战胜病痛的信心,并让其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10]。近年来,北京儿童医院等各大儿童医院举办的儿童画展为慢病儿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营造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文氛围。

4.护士快乐地工作,并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快乐护理”不仅仅是让患儿及其家属感到快乐,关键还要让创造快乐的护理人员感到快乐。医院文化的构建,护理在医院的地位均能影响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和能力的发挥。定期举办护士座谈会,主动关心护士身心健康和婚姻家庭生活,切实解决其生活问题;邀请心理专家针对如何结合不同年龄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开展儿科护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定期与各级护理人员谈心,疏导由于工作压力等问题导致的负性情绪;定期问卷调查护士工作、学习、生活诸方面的愿望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开展“护理人员生活质量研究”等相关科研并且结合研究情况给予干预[11],真正让护士从内心感受到医院的关怀,以健康积极的态度用更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护理工作。“快乐护理”的开展提高了护士素质、护理质量,是践行护理服务的有效途径,使护士能够积极乐观的投入到工作中,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计划努力完成目标。

5.“快乐护理”在儿科病房实施的效果:近年来,“快乐护理”在儿科的开展较多,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秀琴[12]的研究结果显示,对120例神经外科手术儿童经实施“快乐护理”后,全部顺利完成了手术。患儿及家属对开展“快乐护理”赞同度达到100%,患儿家属和手术医生护理满意度为97%,手术患儿亲情、快乐感为94%,健康教育知晓率达到87%,出入院患儿指导满意率97%。崔燕等[4]的研究证明,实施“快乐护理”模式后患儿父母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快乐护理”模式前,总体满意度达到98.6%。大幅度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由此可见,“快乐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综合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患儿满意、家长放心的效果。

6.实施“快乐护理”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快乐护理”源于“快乐医疗”这一新的医院管理理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目前还没有职业规范方面的文件。对于“快乐护理”的实施范围也仅限于少数医院,且以儿科病房及门诊居多,其次是精神科病房。关于“快乐护理”的实施目前文献报道较少,还不能对全面实施“快乐护理”形成指导。此外,“快乐护理”的实施还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因此管理者的重视与否影响着“快乐护理”的开展。

综上所述,儿科实施“快乐护理”是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举措。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儿科护理除了加强技术提高,也应重视服务的提高。各医院儿科应做好“快乐护理”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改善病房环境和医院管理制度,更好地满足儿童和家属的生理心理需求。“快乐护理”相关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尚有许多的未知领域有待于探索。“快乐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护患比例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儿科护理领域中高素质护理人才资源的缺乏及流失,临床护士“快乐护理”的服务理念不足,缺乏有效的关于“快乐护理”的绩效考核标准等。因此,有关“儿童快乐护理的研究”尚需要更多关于理论依据的研究,培训方法的规范化研究,实施方案的标准化研究以及考核标准的制定等深入的研究,其实施亦有待于医院及其上级管理部门的重视,社会义务工作者的加盟,真正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儿童健康促进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超琴.“快乐护理”理念的产生及构建原则.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59-60.

2 郑文哲,王水嫩.快乐医疗理念的产生及构建原则.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27-429.

3 吕春梅,吕迪春.“快乐医疗”护理文化建设的实施与体会.护理管理杂志,2006,4:47-48,50.

4 崔燕,韦弘.快乐护理模式在学龄期住院患儿中的应用及体会.吉林医学,2010,31:6863.

5 陈奕雯.“快乐护理”文化建设的实施与体会.当代护士(综合版),2008,10:32-33.

6 黄德霞,向小荣,郁立群,等.构建儿童亲情快乐护理模式的探讨.江苏卫生保健,2006,8:34-35.

7 李淑芝.在儿科的个性化护理探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57-158.

8 甘兰君,梅祖鳃,林菊英.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2-35.

9 杨秋华,陈秀芳,陈丽娜,等.儿童乐园式住院环境对患儿康复影响的研究.护理研究,2002,16:356-357.

10 张艳玲.构建“儿童亲情快乐护理模式”的方法.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0-321.

11 刘立美,胡淑元,陈银翠.基层医院人文护理的探索与实践.当代护士,2005,7:23-24.

12 张秀琴.亲情快乐护理在神经外科手术儿童护理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4,12:528-529.

作者单位: 100102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通讯作者: 段红梅(duanhongmei66@163.com)

(收稿日期:2014-05-05)

(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