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临床·
黄健宏 陈景伟 钟汝核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质量婴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35例体质量<8 kg的PDA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微创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医源性主动脉狭窄或阻塞出现,术后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39.1±14.6)mmHg vs (48.9±1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血氧饱和度较术前升高[(90.5±2.6)% vs(89.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左室内径较术前减小[(31.9±5.1)mm vs (35.2±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例患儿均成功获得随访,术后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胸片较术前明显改善;心电图检查无心律失常;心脏彩超显示心脏各腔内径正常,封堵器位置正常,周围无异常分流;无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穿刺部位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微创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质量婴儿PDA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 低体质量; 微创介入封堵术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心脏外科常见的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约10%~21%为PDA[1],也是临床疗效最好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随着微创技术的日益成熟及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微创介入封堵术由于其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而成为单纯PDA治疗的主要手段。体质量较小的PDA患儿由于其血管细、月龄小、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介入封堵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介入治疗存在一定风险[2]。国内外对于这类患儿封堵的效果及安全性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自2011年以来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35例体质量<8 kg PDA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微创介入封堵术对低体质量PDA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
1.对象:35例患儿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本院心脏外科住院治疗,其中男12例,女23例,最小月龄6个月,最大18个月,平均(10.4±2.6)个月,所有患儿体质量<8 kg,最小5.1 kg,最大7.9 kg,平均(6.9±0.9)kg,所有患儿经胸片、心脏彩超检查诊断为PDA,其中管型28例,窗型3例,漏斗型1例,不规则型3例,并排除其他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PDA肺动脉端最窄处直径最小2.1 mm,最大9.8 mm,平均(4.6±1.8)mm,25例患儿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23例术前有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29例胸片显示心影增大,肺纹理增多,肺动脉饱满,6例胸片检查阴性,合并肺部感染患儿术前均得到有效控制。
2.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微创介入封堵术,术前向患儿家长交代病情并签署书面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6 h禁饮禁食,并静脉输注葡萄糖、电解质,合理补液,术前30 min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咪唑达伦等药物复合麻醉下进行手术,常规消毒皮肤,局部麻醉下以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4F-5F血管鞘,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送入右心室。然后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观察PDA形态、位置,测量其大小和最窄处直径,采用较PDA最窄处直径为4~6 mm的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深圳先健公司生产)进行试封堵,再次测量肺动脉及主动脉压力,并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未出现异常情况即可在PDA处打开封堵器。6 min后再次进行主动脉弓造影,观察PDA处封堵器有无残余分流、降主动脉有无狭窄或阻塞,并再次测量肺动脉压力,释放封堵器,结束手术。术后24 h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侧肢体制动12 h,伤口采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8 h,术后复查血常规、胸片、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门诊复查。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术前、术后统计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5例患儿均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术,手术时间68~129 min,平均(91.6±28.3)min,X线曝光时间12~26 min,平均(17.8±3.6)min,打开封堵器后造影主动脉弓造影显示4例微量分流,无医源性主动脉狭窄或阻塞出现,术后有1例患儿出现心动过缓,密切观察24 h后恢复正常,2例出现穿刺部位渗血及小血肿,重新加压包扎后缓解。35例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力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血氧饱和度较术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心脏彩超检查,封堵器位置正常,4例封堵器周围见微量分流,所有患儿左室内径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35例患儿手术前后情况比较
注:手术前后比较,*P<0.05
35例患儿均成功获得随访,出院后1个月、3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所有患儿肺纹理较前清晰,心影减小,术后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显示肺野透光度良好,肺纹理纤细,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心电图检查无心律失常。心脏彩超显示心脏各腔内径正常,主动脉、肺动脉之间封堵器位置正常,未发生脱落、移位,封堵器周围均无异常分流,心脏听诊无异常杂音。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无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穿刺部位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微创介入封堵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目前已成为PDA患儿首选的治疗方法[3],随着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封堵术也逐步向低龄、低体质量患者发展。低体质量PDA患儿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积极治疗。而此类患儿血管纤细,动脉穿刺存在难度,且术中容易发生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的狭窄,同时由于部分患儿存在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术中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存在发生误吸的危险[4],Abadir等[5]对体质量<6 kg的PDA患儿进行了介入封堵术的多中心研究,发现约6.9%的患儿发生了包括主动脉弓阻塞、封堵器栓塞、心脏骤停在内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低体质量PDA患儿进行微创介入封堵术风险较大,手术失败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本研究对35例低体质量PDA患儿进行微创介入封堵治疗获得了成功,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左室内径较术前缩小、外周血血氧饱和度较术前升高,术后复查胸片、心脏彩超均比术前明显改善,治疗成功率达到100%。Drighi等[6]于2012年对22例体质量<8 kg或更小的PDA患儿进行封堵手术,91%的患儿获得了成功,术后随访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该研究成功率略低于本研究病例,可能与所选患儿体质量和月龄更小有关。国内肖云彬等[7]总结了采用PDA封堵治疗的30例体质量<8 kg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成功率也达到100%,近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表明微创介入封堵术对应用于低体质量PDA患儿的治疗是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
总结本组35例患儿手术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文献资料[4,7-10],认为对低体质量PDA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术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禁食、水时要注意合理补液,避免由于血容量不足进一步增加穿刺的难度。(2)手术技术应准确、熟练,操作要轻柔,避免血管损伤或心脏穿孔导致失血性休克的发生,这一点对低体质量婴幼儿尤为重要。(3)封堵器及输送鞘管型号的选择要合适,婴幼儿PDA以管型多见,内径较大,血管弹性较好,要选择大于PDA最窄处4~6 mm的封堵器方可有效闭合PDA;另外低体质量婴幼儿血管较细,输送鞘管型号的选择也要合理,型号过大的鞘管难以送入,且容易造成下肢血管的损伤。根据笔者经验,体质量大于7 kg患儿鞘管选择最大外径不超过8 F,低于7 kg的患儿不超过7 F,但具体选择仍需个体化,操作过程中如输送困难,不要强行输送,可更换较小型号的鞘管。(4)术中注意鉴别肺动脉高压的性质,封堵前后测量肺动脉压力,如封堵后肺动脉压力不降低或升高,主动脉压力降低,外周血氧饱和度也降低,提示可能存在阻力型肺动脉高压,应收回封堵器,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本组25例存在肺动脉高压患儿封堵后肺动脉压力均降低,主动脉压力变化不大,均为动力型肺动脉高压,遂释放封堵器,手术获得成功。(5)预防穿刺并发症,婴幼儿凝血功能较好,术后对穿刺部位压迫时间不宜过
长,压力不宜过大,加压包扎后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对搏动较弱甚至触摸不清者应减轻加压包扎的力量,必要时停止加压包扎。
综上所述,微创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质量婴儿PDA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前要充分的准备,术中操作要谨慎、细致、轻柔,封堵器及输送鞘管的选择要合理,术后对患儿要严密观察,预防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尚短,微创介入封堵术对低体质量PDA婴儿(特别是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长期疗效还需要通过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吴志勇,关瑞锦,蒋辉,等.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59-62.
2 郑林琼,鲁一兵,张伟华,等.低体重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的疗效观察.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38-40.
3 完颜红心,单继平,范东晨,等.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对比研究.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279-282.
4 王琦光,朱鲜阳,张端珍,等.体质量≤8 kg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00-102.
5 Abadir S,Boudjemline Y,Rey C,et al.Significant persis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infants less or equal to 6 kg:percutaneous closure or surgery? Arch Cardiovasc Dis,2009,102:533-540.
6 Drighil A,Al Jufan M,Al Omrane K,et al.Safety of transcatheter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closure in small weight infants.J Interv Cardiol,2012,25:391-394.
7 肖云彬,黄希勇,陈智,等.低体重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研究.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369-371.
8 朱鲜阳,王琦光,韩秀敏,等.经导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941 例临床分析.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2007,15:306-309.
9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三、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72-176.
10 Ewert P.Challenges encountered during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ediatr Cardiol,2005,26:224-229.
作者单位:525000 广东茂名,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
(收稿日期:2014-10-16)
(编辑:方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