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

1953—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

李智 张山山 倪俊学 全星 刘锦桃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代、地域、民族的报告出生性别比情况,为治理我国出生性别偏高的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不同年代大陆各省区市和各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将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同年代的出生性别比作系统聚类分析,并将出生性别比与纬度、海拔、GDP等因素做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1990年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差异,有的地区严重偏高,最高的为海南省和广东省,分别为137.10和131.26,有西藏和新疆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正常范围;从二孩开始,出生性别比猛然升高;我国性别比偏高与地理分布有关。 结论 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应该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人群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达到控制我国出生性比偏高、保证人口均衡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出生人口性别比; 人口普查; 人口均衡

出生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又称第二性别比(the secondary sex ratio),是指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活产的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之比。出生性别比的自然范围一般为1.03~1.07。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自然基础和人口性别的动态起点,且出生性别比的信息反馈,对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生育行为具有一定影响。1953—2010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特别是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的普查为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状况与特征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本文利用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了解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情况,为治理出生性别比的偏高,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在 1953年、1964年、1982年[1]、1990年[2]、2000年[3]和 2010年[4]共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比较完整的第三、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全面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析。

二、方法

1.主要分析指标:出生性别比×100%。

2.数据分析:用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大陆31省市区的城市、镇、乡村和56个民族的出生性别比。

3.统计学处理: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将1990、2000和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出生性别比做系统聚类分析,并分别以2000年和2010年的出生性别比为因变量,纬度、海拔和同年的国民收入(GDP)为自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使用的是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全人群的大数据,不是抽样数据,不需行统计学检验。

结 果

一、不同时期性别比的变化趋势

1982年出生性别比偏高不明显,从1990年开始出生性别比偏高(表1)。1990年出生性别比高于107的有 25个省市区,占 80.6%(25/31);出生性别比在正常范围(103~107)的有贵州、西藏、青海、新疆、上海、宁夏6个省市区,占19.4%(6/12),贵州最低,依次为西藏、青海、新疆、上海、宁夏;全国最高的省份是浙江,其次为广西和河南。2000年出生性别比只有西藏和新疆在正常范围,其他省份,区均高于正常,最高为海南省和广东省;7个省份在123.61~137.10,占 22.6%(7/31),17个省份在110~120,占54.8%(17/31)。2010年仍只有新疆和西藏在正常范围,其他省区均偏高。199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新疆和西藏的出生性别比均在正常范围(表2)。

表1 1953—2010年中国历次普查出生性别比

注:-为无此项数据

表2 199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省市自治区出生性别比

注:-为无此项数据

将199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做聚类分析,聚类树状图(图1)显示,当选择标尺为5时,31个省市区出生性别比可以分为3类,最高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安徽和海南6省份,其三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均高出正常范围;贵州独立为1类,见图1聚类树状图。将出生性别比相同的省份行有意义归类,可以在制定政策和干预时,按照其规律制订有侧重和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方案。

二、地理分布特征

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地理分布规律基本相似[5],只是随时间变化数据有差异。根据出生性别比>107分类,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表现出明显地域特征,三类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相吻合,出生性别比水平分布与我国的地势呈反变关系。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等地势低平地区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均在111.0以上,甚至达到120以上,严重偏高,从地势上看,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高原等,人口出生性别比皆居我国的中等偏高,在107~110;而位于第一级阶梯,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的西藏和新疆,出生性别比最低,三次人口普查均在107以下。上海和北京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华北平原,但出生性别比仅略高于西藏和新疆,明显低于其他省、市、自治区及全国水平。用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别比与海拔和纬度做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其均呈负相关(表3)。

图1 1990—2010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树状聚类图

表3 出生性别比与海拔和纬度的相关系数

以2000年和2010年出生性别比分别为因变量(Y)与各省市自治区的纬度(X1),海拔(X2)和人均国民收入(GDP)(X3)为自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3个自变量进入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0年方程Y=146.222-0.648X1-0.006 X2+0.000 X3,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 X1=0.333,X2=0.562,X3=0.658,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标准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 X1=-0.547,X2=-0.618,X3=-0.342。2010年方程Y=138.187-0.453 X1-0.004 X2+0.000 X3,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 X1=0.352,X2=0.135,X3=0.118,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标准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 X1=-0.520,X2=-0.535,X3=-0.388。表明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因素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海拔>纬度>GDP。人口出生性别比水平的高低是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里只分析地理有关因素和经济因素GDP的一个侧面。

三、出生性别比的城乡差异

199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均为乡村>镇>城市。1990、2000和2010年出生的性别比农村最高值分别为浙江、海南、安徽;城市为山东、海南、海南。2000年和2010年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均是海南(表4),海南省不论城市、镇和农村均严重偏高。

四、出生性别比的民族差异

1990年人口普查有15个民族偏高,占26.8%(15/56),依次为侗族、壮族、高山族、汉族、哈尼族、满族、瑶族等;2000年有28个民族偏高,占50%(28/56),依次塔塔尔族、京族、俄罗斯族等;2010年出生性别比39个民族偏高,占69.6%(39/56),极度偏高为门巴族达。三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均偏高的有汉族、壮族、满族、侗族、瑶族、哈尼族、俄罗斯族、京族、赫哲族等9个民族;均在正常范围的有维吾尔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羌族、锡伯族、阿昌族、塔埕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珞巴族等12个民族,高山族和基诺族只有1990年偏高(表5)。

五、出生性别比分孩次差异。

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大均在正常范围,只有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8个省、市、区均高于107。2010年一孩出生性别比低于107.0的只有上海和新疆,余省区出生性别比均偏高。从二孩开始,出生性别比猛然升高,四孩及五孩以上最高值甚至达到了600~900(表6)。孩次1与孩次2、3的出生性别比相关系数r=0.519、0.527,孩次4与5的出生性别比r=0.452,孩次与出生性别比呈正相关。

表4 1990—2010年分城市、镇、乡村出生性别比

注:-为无此项数据

表5 中国1990—2010年分民族出生性别比

续表5

表6 2000年和2010年分孩次出生性别比

注:-为无此项数据

讨 论

人口普查资料是在多领域和深层次情况下获得的全面、完整、系统和连续的大数据,我们利用该大数据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深入探索,了解人口学方面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得的真实可靠的信息。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本研究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982年开始偏高,以后持续升高,1982年出生性别比为107.63,略有增高;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出生性别比偏高较为突出的省、区有广东、广西、海南和安徽,城市和农村均普遍偏高,北京和上海从五普后也开始偏高,只有西藏和新疆出生性别比一直在自然正常范围内;有12个少数民族历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在107之范围内。在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中,只有6个民族出生性别比不偏高。新疆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不偏高。

本研究的出生性别比分孩差异显著,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结果均显示出生婴儿性别比随孩次的升高而升高[8]。本次研究表明,2000、2010年的人口普查,从二孩开始,出生性别比猛然升高。近10年来一直存在着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关系的争论,上述事实已表明出生性别比偏高与孩次呈正相关,三孩及以上的婴儿性别比偏高更严重,即使高度文明的北京和上海也如此。性别比偏高不只是中国大陆特有,中国台湾地区(119)和其他国家如新加坡(118)、韩国(120)、印度北方部分地区(112)[9]出生性别比也偏高。上述数据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是有条件的,两者关系复杂,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10],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不是某一时间和某一地区的情况,而是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建议有关部门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性别比极度偏低的民族和农村,都应该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有的放矢的控制出生性比偏高,达到人口均衡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2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 刘爽.对中国人出生性别比分析,人口科学的探索与开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96.

6 王广川.对第五次人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3,1:56-58.

7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Newyork:UNICEF,2012:88.

8 严忠浩.寿命预测与防衰延寿.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37-39.

9 屈坚定.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与家庭理想子女数,子女性别偏好和出生性别比:国家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调查结果.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6,9:209-215.

10 孙琼如.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三十年研究回顾与述评.人口与发展,2013,19:95-109.

Trend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1953-2010

LI Zhi,ZHANG Shanshan,NI Junxue,QUAN Xin,LIU Jintao.Yunnan Provinci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Kunming 65005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rends of sex ratio at birth and to identify factors with sex ratio.Methods Sex ratio atbirth from 31 provinces,municipalities,and autonomous regionswere obtained from national census reports.Trends of sex ratio were analyzed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x ratio were identified.ResultsWe found that the peak of sex ratio at birth was in 1990,with differences among provinces and ethic groups.Hai Nan(137.10)and Guangdong(131.26)had the highest ratio.On the other hand,sex ratio in Tibet and Xinjiang were at the normal range,but very high ratio was observed in second birth in these regions.The high sex ratio was closely related to geographical location.Conclusion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ose regions with very high sex ratio.

[Key words]Sex ratio at birth; National census data; Balanced population

作者单位: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李智,倪俊学,全星,刘锦桃);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张山山)

通讯作者:倪俊学(njxnsx@163.com)

(收稿日期:2015-05-22)

(编辑:车艳)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成立

2015年11月26日,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妇幼保健发展论坛》上宣布成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所长、卫生部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育健康杂志》主编任爱国教授被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可作为一个平台,综合和协调各科室和各学科的力量,开展跨学科协作,培训技术人员,推广适宜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推动我国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