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临床·
黄水慧 牛战琴
患者,38岁,G4P2,末次月经2014年8月29日,放置宫内节育器5年。因腹痛6天,发热5天,加重3天,于2014年9月30日急诊入院。腹痛伴头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无发热、恶心、呕吐,体温最高达39.0℃。患者于2014年1月份曾出现下腹痛,当时不伴头痛、发热等症状,妇科彩超示子宫左后方可见大小约2 cm×2 cm包块,患者未在意,未治疗,休息3天后自行缓解。入院查体:T 38.2℃,P 76次/分,R 16次/分,血压 117/67mmHg,痛苦病容,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略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阳性,未扪及明显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妇科检查:外阴,婚已产式,阴道通畅,未见脓性分泌物,宫颈光,举痛、摇摆痛阳性,盆腔内可触及包块下界,固定不动,触痛阳性,上界触诊不清,子宫及双附件固定。血常规示白细胞20.6×109/L,中性粒细胞比80%,超声检查提示子宫约6 cm×5 cm大小,宫内节育器位置适中,右侧卵巢约3 cm×2 cm,左侧卵巢未显示,子宫后方及直肠窝可探及一10.6 cm×6.1 cm的囊性包块,伴密集光点回声,周边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子宫左后方囊实性包块,大小约8.8 cm×6.3 cm,周边血流丰富。入院诊断考虑:盆腔炎性疾病(盆腔脓肿);宫内节育器。给予半卧位、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补液、支持等治疗,但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改善,面色灰暗,体温37.2℃,腹痛明显,白细胞21.6×109/L,中性粒细胞比81.2%,入院第3天行腹腔镜镜下检查。术中见大网膜与右腹前壁膜状粘连,乙状结肠明显隆起,子宫后壁与肠管广泛粘连,左侧输卵管形成一包块,范围约10 cm×8 cm,粘连于同侧阔韧带后叶,并“钻”入乙状结肠系膜,右侧输卵管水肿,右侧卵巢3 cm×2 cm大小,色灰白,粘连于同侧阔韧带后叶,仔细分离粘连,见左侧输卵管卵巢脓肿,大小约8 cm×7 cm大小,子宫直肠窝形成一10 cm×8 cm大小脓肿,因附件与乙状结肠及直肠粘连致密,肠管扩张、增厚、水肿,故改行开腹手术,行左侧附件及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术中脓液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术后病检:左侧附件为放线菌感染,脓肿形成伴肌纤维母细胞增生,至卵巢、输卵管广泛粘连;右侧输卵管为急性化脓性炎症;脓苔壁:增生的纤维组织伴急性化脓性炎症,部分区域肉芽肿形成。考虑患者盆腔放线菌感染与宫内放置节育器有关,故于开腹术后17天行取环术,术中取出节育器金属部分可见锈斑,并将宫内节育器及刮出的子宫内膜送病检,结果回报未见放线菌。术后第18天痊愈出院,出院后1周复诊均正常。
放线菌是一类呈分支生长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常定居在人和动物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的黏膜表面,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局部黏膜受到损伤,免疫抑制等,放线菌可引起内源性感染,表现为软组织的化脓性炎,若无其他继发感染则多呈慢性肉芽肿,流出的脓液中可以找到特征性的硫磺样颗粒,称放线菌病。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将其制成压片或病变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颗粒呈菊花状核心部分致密,由菌丝交织组成,呈革兰阳性,周围为呈放射状排列嗜酸性的长菌丝,菌丝末端有胶质样物质组成的鞘包围,胶质样鞘呈格兰阴性。在组织切片、肉芽肿、脓液、灌洗液等中找到硫磺样颗粒,即可确诊为放线菌病。放线菌感染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和微生物学鉴定进行诊断极其困难,放线菌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缓慢,其他厌氧菌和需氧菌高度繁殖,其数目远超过放线菌,以至于难以分离出放线菌,因此目前临床上确诊防线菌病主要依靠病理找到硫磺样颗粒,国外也有报道通过放线菌DNA/DNA同源性分析;DNA/rRNA同源性分析;核酸一级结构的分析来确诊。本例患者病理图片见图1。
图1 患者大体图(A)和病理图(B,HE染色,×200)
盆腔放线菌感染较少见,多继发于腹腔,也可因避孕工具在子宫内放置不合适或使用不洁净避孕工具所造成。放线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及磺胺类药物比较敏感。首选是青霉素,剂量要大,疗程要长。
盆腔放线菌感染常见症状为下腹疼痛、不规则阴道流血、白带增多、脓性白带等。盆腔防线菌病若不继发其他感染,病程时间长,放线菌感染不断扩散,形成盆腔质硬包块,边界不清,常产生类似于肿瘤结节征象,临床上常被误诊而扩大手术范围。本例患者有腹痛、盆腔包块病史,本次因感染进展来院。术前盆腔可及包块,术中见输卵管包裹卵巢未见,形成块状附件,并“钻”入乙状结肠系膜,致腹壁查体未及包块。
近年来普遍的观点认为,盆腔放线菌病与宫内节育器密切相关,且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年限相关。Fiorino[1]总结92例的盆腔放线菌病病例,所有患者均使用IUD或阴道栓;患者使用IUD或阴道栓的时间平均8年,仅有16%患者少于3年。李顺青等[2]对875例带IUD妇女放线菌感染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带IUD妇女放线菌检出明显高于未带IUD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李志英[3]对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放线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表明,在宫颈分泌物涂片结果中,IUD组放线菌阳性17例,对照组阳性1例,其阳性率为对照组的5倍,相对危险性为对照组5.7倍,差异显著。目前有观点认为,4年是一个分界线,放置宫内节育器超过4年,其放线菌感染发生率增高。但放置宫内节育器导致盆腔放线菌病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1)放置宫内节育器时把放线菌带入宫腔,在宫腔内定植;(2)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导致子宫内膜受损,形成缺氧环境。因此,建议放置宫内节育器者每年随诊,包括查宫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等,若检出放线菌则因警惕盆腔放线菌病,并取出宫内节育器。本例术前阴道分泌物有白细胞,依据PID诊断标准,故未行子宫切除术,但IDU仍为该患者PID诱因,故术后17天行取环术,术后长期青霉素治疗大于1个月。
总之,对于盆腔炎性疾病、脓肿患者,短期检查、保守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即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放置宫内节育器4年以上,术中见脓肿壁明显增厚者,应注意防线菌感染,行病理或实验室检查,若病理或细菌培养支持,应青霉素治疗足够疗程,并同时取出宫内节育器。
参考文献
1 Fiorino AS.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associated actinomycotic abscess and Actinomyces detection on cervicalsmear.ObstetGynecol,1996,87:142-149.
2 李顺清,于珍.875例带IUD妇女放线菌感染调查结果分析.山东医药,2004,12:55-56.
3 李志英.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放线菌感染临床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05,S1:357-259.
4 罗营.放线菌病和盆腔放线菌病.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1,3:38-40.
5 刘源,卢荣.盆腹腔放线菌病的临床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临床检验杂志,2009,27:395.
作者单位:030006 山西太原,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大医院妇产科
通讯作者:黄水慧(47225043@qq.com)
(收稿日期:2015-05-12)
(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