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临床·

妊娠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2例并文献复习

杨玉侠 张会敏

临床资料

病例1,女,24岁,G1P0。主因孕7+月,发现血压升高伴双下肢水肿6天,尿蛋白半天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3年7月8日。入院前6天患者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测血压140/80 mmHg,尿蛋白(-)。入院当天测血压162/104 mmHg,尿蛋白(3+),无不适。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T 36.8 ℃,R 21次/分,BP 160/105 mmHg,P 90次/分,神清,自动体位,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分,律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水肿(4+),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产科情况:宫高32 cm,腹围100 cm,宫体软,无压痛,未及宫缩,胎心率135次/分。辅助检查:血红蛋白(HGB)105 g/L,余相关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重度子痫前期;(2)宫内孕33+4周,孕1产0,枕左前;(3)妊娠合并轻度贫血。给予解痉、降压、镇静、促胎儿肺成熟等治疗。入院第3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婴儿体重1800 g,1、5、10分钟阿氏评分均为9分;术中出血200 ml,尿量200 ml,手术顺利。术后继续解痉、降压、镇静、利尿、预防感染、促宫缩、静点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等治疗。术后20小时复查血常规、生化全项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凝血系列未见异常。术后36小时,患者突然胸闷气短、嗜睡伴意识模糊,并出现少尿和低热(体温37.5~37.9 ℃),检查结果提示HGB、血小板(PLT)下降,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上升,肝功能异常。给予速尿持续静脉滴注,尿量维持在30~40 ml/h,但病情迅速发展,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术后44小时HGB下降至35 g/L、PLT下降至15×109/L、Scr上升至443.3 μmol/L、BUN升至17.78 mmol/L、LDH升至2 853 U/L,肝功能损害加重,电解质紊乱。Coombs实验阴性。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增多。临床考虑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及时给予血浆置换(PE),每日一次,每次置换2 000 ml血浆,共计10次;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升血小板、输同型红细胞、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曾因视网膜脱离,给予保守治疗。48天后不适症状缓解,化验指标趋于正常,病情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者各项化验指标正常。

病例2,女,23岁,G1P0。主因孕7+月,发现血压升高2个月,尿蛋白5天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4年11月14日。孕5+个月孕检发现血压160/100 mmHg,尿蛋白(-),无不适,给予“拉贝洛尔片”降压治疗,血压波动在(140~150)/(90~100)mmHg。入院5天前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测尿蛋白(3+),24 h尿蛋白2.9 g/24 h,给予解痉、降压、镇静、利尿及促胎儿肺成熟治疗,治疗效果欠佳。既往体健,家族中母亲患高血压。查体:T 37.0 ℃,R 20次/分,BP 170/120 mmHg,P 94次/分,神清,自动体位,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4次/分,律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水肿(4+),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产科情况:宫高37 cm,,腹围120 cm,宫体软,无压痛,可闻及2个胎心,分别为138次/分、144次/分。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大致正常。入院诊断:(1)重度子痫前期;(2)宫内孕31+2周,孕1产0,枕左前/横位;(3)双胎妊娠。于入院当日下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娩2个活婴,体重分别为1 400 g、1 300 g。1阿氏评分分别为9分、8分,5分钟均为9分,10分钟均为9分。术中出血200 ml,尿量100 ml,色清,手术顺利。术后继续解痉、降压、镇静、利尿、预防感染、促宫缩等治疗。术后5小时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肉眼血尿和少尿,查体心肺腹阴性,伤口无渗血。实验室检查:HGB、PLT下降,ALT、AST、TBIL、DBIL、UA、LDH、Scr等高于正常,BUN尚正常范围;凝血系列提示FIB 0.20 g/L,余数值均监测不到,D-Dimer 27 400 ng/ml,3P(+)。临床考虑DIC、HELLP综合征,立即输入血小板、血浆、冷沉淀补充血小板、纠正DIC治疗,并给予速尿维持尿量,但尿量很快减少至无尿。术后7小时患者病情急剧恶化,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实验室检查提示病情进一步恶化。术后14小时化验室回报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增多,临床考虑TMA,但患者病情发展迅速,术后15小时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讨论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循环中微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因其临床症状多样化,涉及多个学科,很容易被误诊和漏诊[2]。经典的TMA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妊娠合并TMA比较少见,发病率仅为1/25 000[3]。且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而凶险,加之其临床症状和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非常相似,误诊率较高,母亲死亡率高达90%[3],但近年采用血浆置换和血浆输注后,可使64%~80%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4]。因此,全面、正确地掌握妊娠合并TMA的临床特点,了解该病的高危因素、早期作出诊断并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本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共收治2例TMA患者。

TMA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凝血纤溶功能的障碍、血小板的活化、自身免疫反应及遗传因素等多种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4]。其病理特点是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肿胀,管腔变得狭窄,部分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常见的TMA主要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两大类。TTP典型的临床五联征表现,(1)严重的血小板减少;(2)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3)神经系统异常:由一过性、反复性的迷失方向,发展为嗜睡、昏迷;(4)肾损害:出现蛋白尿、尿素氮、肌酐的升高或者无尿;(5)发热:一般为低中度发热。HUS酷似TTP,也表现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但肾功能损害更严重,而神经系统的症状一般不明显,但二者往往很难截然分开。近几年来,随着对TMA的病理生理学及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明确了不同分子缺陷可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已经放弃了TTP和HUS是两种不同综合征的观点[5]。现在学者们已经普遍接受了TTP和HUS具有相同病理机制和相似组织学表现的同一疾病的观点,统称为TTP-HUS综合征或血栓性微血管病(TMA)[6]。临床上出现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三联征,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发热,可诊断为血栓性微血管病。但其临床表现复杂,症状缺乏规律,所以,其诊断处理根据上述表现,还应该注意实验室检查特点,(1)血红蛋白短期内下降;(2)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3)外周血细胞升高;(4)血浆乳酸脱氢酶及丙酮酸脱氢酶水平升高等。TMA的确诊需要肾活检正式为肾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栓,肾病理学主要包括免疫荧光及显微镜检查等[7]

妊娠合并TMA主要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以及某些凝血因子的改变、纤维蛋白原升高、局部血液流变学变化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TMA可以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段,但发生于近足月及产后的居多,分娩时胎盘释放的凝血活酶(thromboplastin)可引起凝血机制的紊乱,致使30%的产妇发生局部DIC,在肾小球处形成微血栓,以及内皮下、内皮间纤维素样物质沉积,故又称内皮细胞病(endotheliosis)。妊娠相关性TMA的临床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和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2例均发生在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后。病例1临床特点:(1)术后36小时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神经症状;(2)术后44小时血色素急剧下降、乳酸脱氢酶明显上升,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胆红素升高等溶血性贫血改变;(3)血小板急剧下降;(4)术后36小时出现无尿等肾功能衰竭等临床表现;(5)体温波动在37.5~37.9 ℃,处于低热状态。该患者五联征症状比较典型,临床考虑TMA,及时给予血浆置换,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升血小板、输同型红细胞、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治疗48天病情好转出院。病例2患者,于术后5小时突然出现,临床特点:(1)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2)血色素下降、乳酸脱氢酶、胆红素升高等溶血性贫血改变;(3)血小板下降;(4)肾损害;(5)凝血功能的严重紊乱,临床考虑DIC、HELLP综合征,立即输入血小板、冷沉淀、红细胞、血浆等治疗纠正DIC、升血小板等治疗,结果抢救10小时后患者因多功能脏器衰竭而死亡。分析导致该患者死亡的原因可能是:(1)一般情况下,TMA患者PT、APTT、凝血因子水平正常[8],该患者出现了凝血功能的严重异常,而且继发于重度子痫前期,临床症状与HELLP综合征相似,导致误诊为DIC、HELLP综合征;(2)血小板输注可能会加剧微血管血栓性病变,

导致临床症状恶化[9];(3)该患者起病急,病情凶猛、急剧恶化,致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多功能脏器衰竭而死亡。Rehberg等也报道1例病情酷似HELLP综合征的TTP患者,给与激素、硫酸镁和血小板等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治疗后36小时死亡[10],可见TTP、HUS与HELLP综合征在治疗上存在不同。因此,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妊娠期间若有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下降,称为HELLP综合征。若伴肾功能受累,多考虑TMA。血浆置换对TMA有确定的效果,早期血浆置换是抢救患者存活的关键,它可以使死亡率从90%下降到10%~20%[11]。但由于该病发病率低,具备典型五联征的患者不足40%,且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3种症状在重度子痫前期、子痫、HELLP综合征、AFLP患者中也存在,常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8]。当临床鉴别诊断出现困难时,输大量血浆或血浆置换对子痫前期、子痫、HELLP综合征也是合适的[11]。因此,一旦确诊TMA或高度可疑TMA,尽早输入血浆或血浆置换,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尽管妊娠合并TMA发病率低,但因起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又缺乏特异性,常常被误诊,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因此,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尽早作出诊断,及时给予输入血浆或血浆置换等治疗,以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Scully M,Hunt BJ,Benjamin S,et al.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 and other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Br J Haematol,2012,158:323-335.

2 韩亚荣,马艳,邱振宇等.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1例报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758-759.

3 黄滔滔,林建华.妊娠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概述.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801-802.

4 赵钰,徐昕,徐茂忠.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疗效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48-149.

5 VERBEKE,L,M.DELFORGE,DERICKX D.Current insight into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10,21:3-10.

6 隋涛,杨仁池.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血栓与止血学,2011,17:135-137:

7 王洁.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右江医学,2009,36:484-485.

8 赵妍,孟庆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例误诊并文献复习.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6-19.

9 许成芳,李田,侯红瑛等,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 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516-4517.

10 Rehberg JF,Briery CM,Hudson WT,et al.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masquerading as hemolysis elevated liver enzymes,low platelets( HELLP) syndrome in late pregnancy.Obstet Gynecol,2006,108:817- 820.

11 张跃明,胡建铭,严 俊,等.4 例妊娠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观察.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553-555.

作者单位:063000 河北唐山,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收稿日期:2017-01-19)

(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