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乳头状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朱晓娟 杨安强 赵华 程静

【摘要】 目的探讨几种少见的乳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诊断的乳腺乳头状癌患者10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0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为(61±5.8)岁,均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2例伴乳头溢液。组织学检查1例为实性乳头状癌;7例为包裹性乳头状癌;2例为浸润性乳头状癌。免疫组化10例中7例ER、PR阳性,HER2阴性,Ki-67低表达。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行乳腺单切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均无转移。结论乳腺乳头状癌分类复杂,应通过组织学特点以及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其中实性乳头状癌,包裹性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均好发于老年女性,临床表现相似,预后较好。

【关键词】乳腺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乳头状癌临床少见,在乳腺癌中的比例<2%[1],好发于绝经后老年女性,由于乳腺乳头状肿瘤良恶性形态学复杂,一直是乳腺病理诊断难点。2012年第4版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乳腺乳头状病变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P)、IP伴非典型导管增生(ADH)、IP伴原位癌(DCIS)、导管内乳头状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carcinoma,IPC)、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in situ,SPC)及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nPC)[2]。其中临床以良性的IP为多发,恶性又以IPC多见,其他类型少见。作者收集到1例SPC、7例EPC、2例InPC,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讨论。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2015年1月—2016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诊断的乳腺乳头状癌患者10例为研究病例。病例包括1例SPC、7例EPC、2例InPC,均为中老年女性,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为(61±5.8)岁,均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2例伴乳头溢液。

2.标本处理:将10例患者经手术切除或活检取得的病理组织,常规用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两步法。抗体SMA、calponin、p63、CK5/6、CK(H)、ER、PR、HER2和Ki-67等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3.结果判读:所有组织学诊断均由2位以上病理医生完成,其中至少1名具有高级职称。ER、PR免疫组化结果判读标准为≥1%的细胞核染色即为EP、PR(+) ;按照着色程度分为弱(+) 、中等(++)及强(+++),按照着色比例注明百分比。 HER2免疫组化判读标准参照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4版)[3],分为0、1+、2+和3+。

结果

SPC 1例,女性,59岁,发现左乳肿块2月,伴溢液就诊。巨检为一境界清楚的囊腔,直径1cm,内含灰红色乳头样物。镜检肿瘤呈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囊实性,实性区有细小的纤维血管轴心,低倍镜下不容易辨别,高倍可见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呈实性排列(图1中的①)。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形态均一,有粘附性,胞浆中等,部分区见细胞内及细胞外粘液,并见粘液湖形成(图1中的②)。免疫组化结果ER 90%强阳性(+++),PR 5%中等阳性(++),HER2(-),Ki-67指数15%,神经内分泌标记Syn(+)(图1中的③),CgA(-),NSE(-)。肌上皮SMA、calponin、p63结节内(-),结节周围散在(+)。此例行乳腺单切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未见转移(0/5)。

EPC 7例,女性,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为(61±6.4)岁。临床均表现为乳腺肿块,病程4天~40年,1例伴有乳头血性溢液。巨检均为境界清楚的囊腔或结节样物,大小为0.8~5 cm,囊腔内含灰红、灰黄乳头样物,2例囊内含血性液体,3例大囊周围见小囊或实性结节。镜检病变均位于孤立性大的囊腔内,囊壁为厚的纤维性组织(图1中的④),缺少内衬上皮及肌上皮,囊内为分支乳头状结构,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类似,上皮呈单层或复层高柱状(图1中的⑤),部分区上皮呈筛状、实性增生,类似于低级别导管内癌。腺上皮细胞单一,核为轻~中度级别。7例中1例伴大汗腺分化,5例伴导管内癌,2例伴导管内乳头状癌。免疫组化结果肌上皮SMA、calponin、p63乳头内及囊壁周围均(-),6例ER 、PR 80%以上中-强阳性(++~+++),HER2(-),1例伴大汗腺分化者ER 、PR、HER2(-)。7例Ki-67指数5%~30%(平均12.2%)。2例行乳腺单切及前哨淋巴结活检,5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0/4~24)。

InPC 2例,女性,年龄56及66岁,临床表现为发现肿块1月及2月。巨检1例为界限清楚的结节,大小2.5 cm×2 cm×1.8 cm,1例为数个囊腔,范围2 cm×1 cm×0.8 cm。镜检为乳头状癌呈结节状膨胀性浸润性生长(图1中的⑥),结节内部间质比较少,结节间纤维组织增生,腺上皮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类似,呈单层或复层高柱状,核中级别。其中1例伴有导管内乳头状癌。免疫组化结果肌上皮SMA、calponin、p63均(-),1例ER 90%强阳性(+++),PR(-),HER2 2+,另一例ER 80%弱阳性(+),PR(-),HER2(-),Ki-67阳性率均为30%。1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1例行乳腺单切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0/5~23)。

讨论

乳腺乳头状病变是一类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以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真性乳头为特征的病变,其良恶性一直是乳腺病理的诊断难点。乳腺乳头状癌分类复杂,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在2003版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动,将EPC作为特殊类型的乳头状癌单独列出,而不再归为IPC的亚型,并新增加了SPC这一类型[2],EPC、SPC又可分为原位及伴浸润。

1.临床特点:乳腺EPC、SPC、InPC临床均多见于老年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比普通型乳腺癌大,通常以发现乳腺肿块而就诊,伴或不伴乳头溢液。本组病例10例,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为(61±5.8)岁,均以发现乳腺肿块而就诊,2例伴有乳头溢液。

2.诊断:肉眼均为境界清楚的囊腔或结节样物,囊性者囊内含乳头样物,本组10例,肿瘤大小0.8~5 cm,EPC、SPC、InPC巨检没有显著差异。镜检SPC主要特点为膨胀性生长的实性结节,结节内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但乳头不明显,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呈实性或假菊形团样排列,部分病例肿瘤细胞为梭形,呈流水状排列,类似良性导管上皮细胞增生。肿瘤细胞形态单一,胞浆嗜酸性或淡染,核有轻~中度异型性。部分病例肿瘤细胞内外有黏液分泌。SPC可以伴浸润性癌,最常见的是浸润性导管癌和粘液癌,也可见其他类型浸润性癌[4]。EPC的特征为恶性的乳头样物位于扩张的囊腔内,囊腔由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纤维周围没有肌上皮包绕。恶性乳头表面上皮可为高柱状、腺样伴或不伴筛状实性增生,腺上皮细胞单一,核具有轻~中度异形,周围还可伴导管内癌及浸润癌。本组7例EPC中5例伴导管内癌,2例伴导管内乳头状癌。部分病例可以显示双相细胞形态,表现为靠近基底膜的细胞胞浆透明,可被误认为肌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标记可以鉴别。InPC低倍镜下为结节样浸润性乳头状癌,呈膨胀性浸润性生长,乳头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结节内部间质比较少,结节间纤维组织增生,目前文献报道的主要是IPC、SPC、EPC,真正涉及InPC的研究报道不多。

3.免疫组化:文献报道SPC、EPC、InPC大多表现为ER、PR阳性,HER2 阴性[5-7],Ki-67 增殖指数较低。本组10例患者中7例ER(+)、PR(+),HER2(-),10例Ki-67指数5%~30%,与文献报道相符。SPC通常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但不是诊断所必需[2],本组1例SPC Syn(+),CgA(-),NSE(-)。肌上皮标记,EPC乳头内及囊腔周围均阴性,InPC乳头内及乳头周围均阴性。传统认为肌上皮在SPC结节内乳头及结节周围都有连续或断续表达,但近年文献陆续有报道结节周围肌上皮阴性。本组1例SPC结节周围SMA、Calponin、P63散在阳性。

4.原位癌还是浸润癌:近年有文献报道SPC结节周围肌上皮部分或全部消失,认为其是一种惰性或膨胀性浸润性癌[8-10],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SPC分为原位及伴浸润,并指出精确区分原位和浸润是困难的,如果结节形态规整,与周围间质分界清楚,即使结节周围肌上皮阴性,通常也不认为有浸润,只有结节周围出现地图状、锯齿状边缘且肌上皮阴性才认为是浸润[5,11]。EPC传统上认为是一种原位癌,但是众多研究表明其肌上皮恒定缺失,因此应是一种低级别或惰性浸润性癌,或者是原位癌和浸润癌之间的迁移形式[12-13],但其预后很好,复发和转移都少见[6]

5.鉴别诊断:SPC、EPC、InPC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IP、IPC以及三者之间的鉴别诊断。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乳头状病变之间都要相互鉴别诊断。诊断的要点是要把握各个病变的主要组织学特征,同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IP乳头内及导管周围均有肌上皮,腺上皮细胞呈单层立方或柱状,无异形,可伴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局部上皮可伴大汗腺化生。IPC与EPC肿瘤形态相同,不同的是EPC位于厚的纤维囊内且囊周肌上皮阴性,IPC位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周围肌上皮阳性。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认为真正的InPC很少见,鉴别诊断要考虑其他器官的转移性乳头状癌,尤其是卵巢和肺,另外需要与SPC、EPC伴浸润鉴别。作者认为SPC、EPC伴浸润者局部有原位癌的特征,SPC呈实性结节状,EPC呈扩张的囊状,而InPC为乳头状癌呈结节状膨胀性浸润性生长,结节内有多少不等的纤维性间质,也说明其浸润性本质。

6.治疗和预后:SPC、EPC不伴浸润者临床按原位癌治疗,伴浸润者治疗及预后依赖浸润性成分。SPC、EPC免疫表型多为ER(+)、PR(+),HER2(-),Ki-67 增殖指数较低,预后较好,原位型SPC、EPC只有极少复发及转移的报道,SPC、EPC伴浸润时可有复发及淋巴结转移[5-6]。InPC治疗原则同普通型浸润性癌,但预后比普通型浸润性癌要好,耿姗姗等[7]报道其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程及肿瘤大小有关,而预后与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法有关。本组10例术后随访5~19个月,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但随访时间较短,仍需继续观察。

有研究报道,IPC、SPC、EPC有相似的基因表达[14],只是形态学表现不一样,作者推测其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亚型或不同阶段。而InPC可能部分由IPC发展而来(本组1例InPC合并有IPC)。综上所述,IPC、SPC、InPC是一类好发于老年人的恶性乳头状病变,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良好,病理医师对其正确的认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图1见封底)

参考文献

1 Pal SK,Lau SK,Kruper L,et al.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n overview.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22:637-645.

2 Lakhani SR,Ellis IO,Schinitt SJ,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Lyon:IARC Press,2012:108-109.

3 《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4版)》编写组.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中华病理学杂志,2014,43:262-267.

4 Oh EJ,Koo JS,Kim JY,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and associated invasive carcinoma according to expression of WT1 and several MUCs.Pathol Res Pract,2014,210:953-958.

5 Nassar H,Qureshi H,Adsay NV,et al.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nd associated invasive carcinomas.Am J Surg Pathol,2006,30:501-507.

6 Grabowski J,Salzstein SL,Sadler GR,et al.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a review of 917 case ,Cancer,2008,113:916-920.

7 耿姗姗,许旭,顾林,等.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中国肿瘤临床,2011,38:349-352.

8 Nicolas MM,Wu Y,Middleton LP,et al.Loss of myoepithelium is variable in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Histopathology,2007,51:657-665.

9 张立英,皋岚湘,丁华野,等.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971-975.

10 杨苗苗,翁海燕,孟刚.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491-493.

11 胡锦涛,成志强,邵牧民,等.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性癌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1203-1206.

12 潘敏鸿,胡永春,贡其星,等.乳腺囊内型乳头状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412-415.

13 Esposito NN,Dabbs DJ,Bhargava R.Are 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s of the breast in situ or invasive? A basement membrane study of 27 cases.Am J Clin Pathol,2009,131:228-242.

14 Duprez R,Wilkerson PM,Lacroix-Triki M,et a.Immunophenotypic and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papillary carcinomas of the breast.J Pathol,2012,226:427-441.

基金项目:无锡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Q201505)

作者单位:214000 江苏无锡,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

通讯作者:程静(abcchengjing@126.com)

(收稿日期:2017-03-14)

(编辑:张亚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