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缺陷又称新生儿先天性异常,每年约有320万例与出生缺陷相关的残疾新生儿出生,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质量及疾病转归,还对家庭、社会保健系统和社会产生显著影响[1]。新生儿出生缺陷对产妇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大多数分娩先天性出生缺陷儿的产妇产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以焦虑、抑郁、沮丧、烦躁等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不利于产妇的产后恢复,严重危害其家庭功能、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功能[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一种护理模式,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其运用于儿科和产科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3]。为此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66例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妇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妇产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本院分娩先天性出生缺陷儿的6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19~36岁,平均年龄(27.4±2.5)岁;孕周37.5~41.3周,平均(38.8±1.1)周;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24例,高中28例,初中及以下14例。纳入标准:(1)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者;(2)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意识障碍性疾病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2. 研究方法:纳入本研究的66例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妇的临床资料中,2014年3月—2015年3月分娩缺陷儿的33例产妇采用的是常规护理,为常规护理组;2015年4月—2016年3月分娩缺陷儿的33例产妇采用的是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为家庭护理组。
(1)常规护理模式:医护人员在产妇分娩后对其进行常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护理等,将需手术的患儿安排入住无陪护病房,由责任护士负责护理。特定每日探视时间,患儿母亲或其他家属需采用视频方式进行探视。
(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将一般状况良好的患儿安排入住普通病房,放置温箱,确保温箱电源安全,护理人员将清洁套袖和手消毒液准备齐全,对患儿家属进行温箱相关知识宣教;每日常规消毒温箱内外侧壁3次,更换水箱并消毒;责任护士协助和指导产妇和家属对患儿喂奶和更换尿布,同时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对有其他特殊管道的患儿家属做好相关的宣教;保留床位给产后身体尚虚弱的患儿母亲休息,同时允许患儿父亲陪护。一般情况欠佳的患儿仍需住在监护病房,抚触患儿、哺乳喂奶等需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要求患儿母亲和父亲尽可能参与患儿的整个护理过程和尽量陪伴。二组一般的护理措施、生活护理,消毒隔离方法等相同。
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心理健康状况和性生活恢复情况,同时记录两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1)心理健康状况:两组产妇均在护理前和出院后6个月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4]和抑郁自评量表(SDS)[5]评价其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表明其焦虑和抑郁程度越高。(2)性生活恢复情况:两组产妇产后4个月均采用性生活相关问题调查表调查性生活恢复情况,包括性交疼痛、性欲强弱、阴道阻力和阴道润滑度。(3)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调查,分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三类,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年龄、孕周及受教育程度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两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家庭护理组出院后6个月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和常规护理组明显降低(P<0.05);常规护理组出院后6个月SAS、SD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两组产后性生活恢复情况比较 家庭护理组产后性生活恢复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少或无性交疼痛、性欲较强、阴道阻力较小以及阴道润滑者比例均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3。
4.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家庭护理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平均年龄(岁)平均孕周(周)受教育程度(例)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及以下常规护理组3327.6±2.738.9±1.313128家庭护理组3327.1±2.138.4±1.011166
表2 两组SAS、SDA评分比较分]
组别例数SAS评分护理前出院后6个月SDS评分护理前出院后6个月常规护理组3354.3±5.953.2±5.9b58.4±9.557.5±4.7b家庭护理组3354.4±6.446.8±5.9a58.8±8.348.9±5.7a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与家庭护理组比较,bP<0.05
表3 两组产后性生活恢复情况比较 (例)
组别例数性交疼痛∗少或无一般较痛性欲强弱∗弱一般较强阴道阻力∗较小一般较大阴道润滑度∗干涩一般润滑常规护理组3310167131911019432010家庭护理组331812352441813211319
注:两组比较,*P<0.05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常规护理组3316(48.5)3(9.1) 14(42.4)19(57.6)家庭护理组3326(78.8)6(18.2)1(3.0)32(97.0)
注:两组比较,*P<0.05
新生儿出生缺陷亦称先天性畸形,是指新生儿出生时存在结构性或功能性异常,包括代谢障碍,心脏缺陷、神经管缺损、唐氏综合征等是最为常见的严重先天性异常,对个人、家庭、社会均产生显著影响[6-7]。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谐、产时和产后并发症、胎儿死亡或畸形均可增加产妇产后抑郁风险[8]。新生儿出生缺陷对患儿母亲及其家属是个巨大的打击,患儿母亲需要面对各种压力而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患儿母亲的不良心理状态可直接影响家庭和谐、新生儿的健康成长[9-10]。既往研究资料表明,母亲的产后精神疾病对儿童的心理、行为、语言以及认知均可造成严重的影响[11]。同时有相关文献提及,产后不良情绪可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消灭[12]。因此,优化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妇的护理管理模式是学者们和护理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以改善产妇产后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产妇产后性生活恢复以及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13-14]。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和英国最先提出并最先推广和使用的一种护理方法,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是指医护人员在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与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其提供全面的健康维护[15-16]。本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妇产后SAS、SDS评分均较高,但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产妇出院后6个月焦虑、抑郁程度明显减轻。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通过心理疏导,先平复患儿母亲及其家属的情绪,防止其过激行为,让其接受患儿先天性异常的事实;认真解答患儿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向其解释患儿所患疾病,纠正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悲观和错误认识;指导患儿其他家属给予患儿母亲在情感方面的支持,改善产妇的不良心理状况,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另一方面,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和家属喂奶、更换尿布、造口护理等,同时要求患儿母亲和父亲尽可能参与患儿的整个护理过程和尽量陪伴,不仅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恢复,亦能促进夫妻之间的感情和家庭的和谐,从而有效减轻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程度[17-18]。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家庭护理组产后性生活恢复优于常规护理组,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有利于产妇产后性生活的恢复,夫妻之间关系的改善和家庭的和谐可使性生活相关问题的发生减少[19]。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家庭护理组护理满意度较常规护理组高,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可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20]。
综上所述,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程度,有利于产妇产后性生活恢复,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
1 曾莉,罗顺清,程婷,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庭照料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7,17:52-54.
2 曹译丹,石捷,陶建青,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752-754.
3 朱竹华,许敏菊,张汀荣,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西部中医药,2016,29:114-117.
4 Alwan S,Bandoli G,Chambers C.Maternal use of selective serotonin-reuptake inhibitors and risk of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Clin Pharmacol Ther,2016,100:34-41.
5 黄伟,吴晓丽,唐知,等.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后护理对产妇母亲角色适应的影响.实用预防医学,2017,24:1216-1218.
6 王晓蕾,郑美凤,厉蒙,等.以家庭为中心的一体化产房模式对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及母乳喂养效果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918-3920.
7 姜楠,李小寒,范玲,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护理研究,2016,30:264-270.
8 梁文化,杜娟,徐来,等.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304-306.
9 王睁,李利,雷雪丫,等.产妇高龄对新生儿出生缺陷及生后并发症的影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1084-1089.
10 李慧珠,任义梅,孙茂梅,等.以家庭为中心的NICU早产儿出院指导对早产儿家庭护理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17-121.
11 蒙景雯,陈华,李变,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案对早产儿家长照顾能力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17,32:5-7.
12 张艳花,张瑞丽,徐桂芝,等.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白血病患儿生命质量的影响.河北医药,2017,39:2045-2048.
13 李琴,周结学,周丽华,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肾移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护理研究,2017,31:883-885.
14 Fisher SC,Vanzutphen A R,Werler MM,et al.Maternal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use and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updated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birth defects prevention study.Hypertension,2017,69:798-799.
15 修麓璐,高玉芳,王会会,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慢病管理对COPD患者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51-154.
16 葛辛,戴向楠,华天书,等.秦皇岛流动人口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疾病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1422-1424.
17 管慧,王维利,权义凤,等.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07-110.
18 马媚媚,肖艾青,游美英,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儿童呼吸道传染病患儿家长隔离依从性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379-1382.
19 冯世萍,嵇秀明,夏珊敏,等.基于“家庭为中心”孕产妇护理模式产科护士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650-654.
20 徐妍,陈刚,曹艳菲,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癫痫患儿羞耻感及自尊水平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4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