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积累的生育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其中,高龄再生育妇女占了极大的比重[1],因其生育能力下降、出生缺陷发生率高、病理妊娠突显等问题的增多,使妇幼健康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4]。孕前保健作为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策略,可以通过一系列综合保健措施来预防妊娠不良结局[5]。为顺应时代需求及再生育形势的严峻挑战,开展针对再生育孕前保健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了解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健康信念、社会支持与孕前保健行为的相关性,为医护人员在今后孕前保健工作中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促进更多的再生育妇女建立和维持孕前保健行为。
1.对象
选取2017年6月到11月在某两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门诊孕检以及住院分娩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328例再生育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符合2016年国家“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再生育妇女;(2)确定成功妊娠进行孕期检查,或住院分娩的再生育妇女;(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不符合国家“全面二孩”生育政策;(2)智力低下、精神疾患或其他无法配合者;(3)不愿接受本项调查者。
2.方法
(1)研究工具: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信息、孕前保健知识、孕前健康信念、孕前保健行为等信息;社会支持量表采用肖水源[7]的参照国际相关量表并根据我国实际国情编制,包括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自1986年编制以来,已在我国医学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已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孕产妇的人口学资料、生育史、家庭基本情况三项内容。再生育孕前保健知识调查问卷包括出生缺陷风险知识维度、孕前医学生理知识、孕前衣食住行等知识、孕前避孕妊娠知识四个维度;内容效度为0.9;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得分越高说明对再生育孕前保健知识掌握的情况越理想。再生育孕前健康信念调查问卷由研究者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6]自行编制,并经预实验及德尔菲法进行改进修订,共有5个维度,包括:严重感维度;危机感维度;益处感维度;障碍感维度;行动线索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内容效度为0.9.采用李克特(Rensis Likert)经典的序列式5级计分法进行分值统计。再生育孕前保健行为调查问卷包括孕前家庭准备、孕前叶酸补充、饮食营养补充、心理准备、孕前不良环境规避、合理用药、孕前优生检查等行为方面,最终整合为四个维度:计划妊娠、孕前医学生理准备、孕前衣食住行等准备、孕前合理避孕。内容效度为0.9;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得分越高说明对再生育孕前保健行为实施的情况越理想。
(2)数据收集
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发放,采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由调查人员当场回收并审核。将有效问卷进行编号;数据录入EpiData 3.1数据库,双人双轨录入检错。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描述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孕前保健行为得分情况;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孕前保健知识、健康信念、社会支持与孕前保健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
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28份,有效回收率93.7%。328名再生育妇女的年龄构成中,高龄者(≥35岁)居多,占60%;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居多,占68.6%;无医学体检者居多,占53.4%,详见表1。
2.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信念树立的情况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健康信念总分为(101.2±32.8)分,各维度得分均较低,其中益处感得分最低,行动线索得分最高,详见表2。
3.再生育妇女孕前感知社会支持的情况
再生育妇女社会支持总分为(40.3±4.1)分,主观支持得分最高为(22.0±2.8)分,对支持的利用度总分最低为(7.8±1.2)分,详见表3。
表1 再生育妇女的一般资料情况(n=328)
特征例数构成比(%)年龄 ≤296820.7 30~3411133.8 35~3912839.0 ≥406.421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3911.9 高中、中专、职专6419.5 大专、本科20361.9 硕士及以上226.7职业 行政、事业单位4614.0 企业职员9228.1 服务人员309.2 医务人员216.4 私营业主3611.0 务农144.3 无业5015.2 其它3912.0户口 农业户口4614.0 非农业户口28286.0医学体检 有15346.7 无17553.4不良孕史 有15547.3 无17352.7家庭平均月收入 <3000元6118.6 3000~6000元18155.2 >6000元8626.2丈夫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3510.7 高中、中专、职专6519.8 大专、本科19659.8 硕士及以上329.8
表2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信念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n=328)
保健信念维度条目数得分范围(分)实际得分(分)总分( x±s)(分) 严重感44~204~2011.7±4.8危机感44~204~2013.3±4.2益处感44~205~20 9.8±4.5障碍感88~408~3817.2±8.4行动线索88~4017~4025.3±5.4自我效能1010~4011~3624.0±7.4健康信念3838~18056~168101.2±32.8
表3 再生育妇女社会支持水平情况(n=328)
社会支持项目条目数得分范围(分)实际得分(分)总分( x±s)(分)主观支持48~3214~2722.0±2.8客观支持31~205~118.3±1.0利用度33~125~117.8±1.2社会支持1012~6431~5040.3±4.1
4.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实施情况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总分为(7.7±2.7)分,其中关于孕前衣食住行等知识得分较高,说明再生育妇女掌握的常规知识较多,而缺乏医学知识;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行为总分为(9.1±3.0)分;计划妊娠维度得分最低,为(0.6±0.5)分;孕前衣食住行等准备得分最高,为(4.9±1.3)分,详见表4。
5.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健康信念、社会支持与孕前保健行为的相关性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与孕前保健行为呈正相关(r=0.802,P<0.01)。再生育出生缺陷风险知识维度、孕前医学生理知识维度、孕前衣食住行维度、孕前避孕妊娠知识维度与孕前保健行为均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范围为0.176~0.737,详见表5。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信念与孕前保健行为呈正相关(r=0.770,P<0.01)。严重感维度、危机感维度、益处感维度、障碍感维度、行动线索维度、自我效能维度与孕前保健行为均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范围为0.616~0.793,详见表6。
表4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和行为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情况(n=328)
项目条目数得分范围(分)实际得分(分)总分( x±s)(分)知识150~153~137.7±2.7 出生缺陷风险知识30~30~31.3±0.9 医学生理知识60~60~62.4±1.3 衣食住行知识50~51~53.6±1.2 孕前避孕知识10~10~10.3±0.5行为150~153~149.1±3.0 计划妊娠10~10~10.6±0.5 医学生理准备 50~50~52.8±1.3 衣食住行80~82~84.9±1.3 合理避孕10~10~10.9±0.3
表5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与其孕前保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n=328)
项目知识总体出生风险知识医学生理知识衣食住行知识避孕知识知识出生风险知识0.458∗∗医学生理知识0.860∗∗0.308∗∗衣食住行知识0.777∗∗0.0120.503∗∗妊娠避孕知识0.426∗∗-0.140∗0.245∗∗0.388∗∗行为0.802∗∗0.176∗∗0.713∗∗0.737∗∗0.335∗∗
注:*P<0.05;**P<0.01
表6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信念与其孕前保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n=328)
项目健康信念严重感危机感益处感障碍感行动线索自我效能严重感0.946∗∗危机感0.936∗∗0.924∗∗益处感0.923∗∗0.809∗∗0.824∗∗障碍感0.957∗∗0.865∗∗0.847∗∗0.878∗∗行动线索0.954∗∗0.875∗∗0.841∗∗0.939∗∗0.906∗∗自我效能0.956∗∗0.920∗∗0.918∗∗0.821∗∗0.882∗∗0.868∗∗行为0.770∗∗0.793∗∗0.740∗∗0.616∗∗0.706∗∗0.714∗∗0.792∗∗
注: **P<0.01
再生育妇女的社会支持总体与其孕前保健行为呈正相关(r=0.352,P<0.01),主观支持与孕前保健行为呈正相关(r=0.456,P<0.01),客观支持与孕前保健行为呈正相关(r=0.289,P<0.01),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孕前保健行为呈负相关(r=-0.292,P<0.01)详见表7。
表7 再生育妇女孕前社会支持与其孕前保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n=328)
项目 行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 0.456∗∗客观支持 0.289∗∗0.474∗∗支持利用度 -0.292∗∗-0.312∗∗0.065社会支持总体0.352∗∗0.835∗∗0.789∗∗0.101
注: **P<0.01
1.再生育妇女孕前知识与孕前保健行为的相关性
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与孕前保健行为呈正相关,即孕前保健知识较高的妇女其孕前保健行为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信息时代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平台。国外有相关研究关注网络信息技术对孕前保健的作用,如荷兰的移动医疗项目“智能怀孕”[8]。借助信息软件向育龄人群传播孕前保健知识,不仅能缓冲孕前保健服务人力资源的压力,还能促进双方进行多元化的互动和交流,改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及相关社会工作者也应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借助短信、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或朋友圈、保健类APP等新媒体,从公益性出发,加强孕前叶酸的补充、孕前免疫、再生育遗传知识等孕前保健知识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实现从掌握孕前保健知识到树立孕前保健信念进而到产生孕前保健行为的转变。
2.再生育妇女孕前健康信念与孕前保健行为的相关性
再生育妇女孕前健康信念与孕前保健行为呈正相关,健康信念水平较高的妇女其孕前保健行为水平也较高。孕前保健行为是一种预防性的健康促进行为,人们的依从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健康信念的。不同人群健康信念与健康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9-11]显示,正确的健康信念对其健康行为存在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符合健康信念理论。因此,在孕前保健行为相关健康教育中,应注重提高孕前健康信念这一关键环节,对再生育妇女孕前健康信念相对偏颇的方面进行校正,特别是益处感和障碍感两个部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高水平的、积极的健康信念,促进形成和坚持孕前保健行为。
3.再生育妇女孕前感知社会支持与孕前保健行为的相关性
本研究中,再生育妇女的社会支持总体与其孕前保健行为呈正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再生育妇女其孕前保健行为实施的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积极的社会支持促使再生育妇女维持积极的身心状态,进而坚持实施孕前保健行为。此结果提示专业的医护人员应想方设法地调动再生育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强化“准爸爸”及家庭对再生育妇女的主体支持功能,同时注意给予再生育妇女及其社会支持系统正确的引导和健康教育,避免其受不良社会影响的干扰,以帮助其采取和坚持孕前保健行为[12-14],同时借助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力,增加外部社会支持力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再生育妇女的孕期保健知识、健康信念、社会支持总体与孕前保健行为均呈正相关,但孕期保健知识、健康信念、社会支持三者分值均较低,提示我们应重视多种健康教育,提高再生育妇女的孕期保健知识、健康信念、社会支持,从而改善再生育妇女的孕前保健行为。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利用各医疗机构的大数据,增强研究结果的饱和度和适用范围。同时,研究将结合国内外健康教育实践,制定孕前保健干预方案,开展进一步的干预研究,为开展积极的孕期保健活动提高依据。
1 甘贝贝.二孩及以上比重超过45%.健康报,2017-1-23.
2 周灿权,古芳.重视高龄女性生殖健康.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59-63.
3 陈子江.“二孩”生育政策后再生育的临床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5:1-4.
4 贺晶,罗洁.再生育的临床问题.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4:126-130.
5 谢菲,李笑天,杨瑜麟,等.上海地区孕前保健实施情况的现况调查.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410-414.
6 赵海浪,黄雪榕,周凌洁,等.孕前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妇女口腔保健知信行的影响.贵州医药,2014,38:1049-1050.
7 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98-100,184.
8 Matthijs R,Elsje C,Maria PH,et al. The use of the mHealth program Smarter Pregnancy in preconception care:rationale,study design and data collection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17,17:46.
9 康晓平,刘风英,冯明玲.健康信念模式在分析社会心理因素与阴道炎预防行为关系中的应用.中国公共卫生,1998,14:752-754.
10 张娟,宁梦,詹凤羽,等.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成都市流动女性妇科保健行为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14,32:5201-5204.
11 黄少明.广州城郊妇女产褥期饮食、行为营养保健宣教干预研究.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12 王梅.糖尿病患者健康信念、社会支持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3.
13 张新彩.宫颈癌患者婚姻质量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13.
14 Lassi ZS,Imam AM,Dean SV,et al.Preconception care:caffeine,smoking,alcohol,drug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hemical/radiation exposure.Reprod Health 2014,3: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