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北京市青少年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分析

徐文婕 白承续 陈东妮 吴双胜 郭欣 杨鹏

【摘要】 目的 分析2015—2022年间北京市青少年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疫情特征,为科学防控艾滋病提供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选择2015—2022年期间年龄在13~22岁,疾病诊断为HIV/AIDS的报告病例,对校内和校外青少年中的流行情况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共报告HIV/AIDS病例2 417例,13~22岁青少年的HIV/AIDS报告发病率从2015年的21.4/10万下降到2022年的9.5/10万(P趋势=0.007)。其中校内青少年的HIV/AIDS报告发病率从2015年的14.2/10万下降到2022年的2.8/10万(P趋势=0.008);校外青少年的HIV/AIDS报告发病率在24.0/10万~50.0/10万之间波动,无明显趋势性变化(P趋势=0.8);男性HIV/AIDS报告发病率远高于女性;中学、大学阶段,校外青少年的HIV/AIDS报告发病率分别是校内青少年的4.1倍、1.6倍;传播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86.9%(2 100/2 417)。 结论 近年来北京市青少年中艾滋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校内青少年中报告发病率下降明显,校外青少年无明显趋势性变化,应重点针对校外青少年中男男性行为者开展干预工作。

【关键词】 艾滋病; 学生; 校外青少年; 趋势研究

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d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d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导致中国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青少年处于思维活跃和性活跃期,具有较高的性行为发生率且缺乏感染风险意识,随着性成熟年龄提前,性行为低龄化,知信行不足以抵御艾滋病的威胁,是艾滋病感染防控的重点人群[2]。本研究利用现有的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回顾性分析2015—2022年13~22岁校内青少年与校外青少年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疫情特征,以期为青少年人群中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时间在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之间,年龄范围为13~22岁(含13岁和22岁)报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校内HIV/AIDS青少年定义为13~22岁且自报职业为学生的人群,其余划分为校外HIV/AIDS青少年。根据历年《北京统计年鉴》和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对应年份的北京市青少年总人口数及按性别、年龄别人口数等,校内青少年人口数据根据历年北京教育统计概况中中等教育和普通本专科教育在校人数加和得到,校外青少年人口数通过该年龄段总人口数减去校内学生数得到。学段分析中,将报告的病例按照13~18岁、19~22岁分为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

2.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Excel数据,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日期、居住地、诊断疾病名称、传播途径等,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各年度发病水平变化趋势,检验水准α=0.05。使用发病率比率(IRR,incidence rate ratio)评价校外青少年和校内青少年报告发病率的相对危险度。

结果

1.北京市青少年HIV/AIDS感染概况:2015—2022年间北京市13~22岁青少年中共报告HIV感染者2 168例,AIDS病例249例,合计2 417例,报告发病率从2015年的21.4/10万下降到2022年的9.5/10万(P趋势=0.007)。校内青少年811例,占33.6%,报告发病率从2015年的14.2/10万下降到2022年的2.8/10万(P趋势=0.008);校外青少年1 606例,占66.5%,报告发病率在24.0/10万~50.0/10万之间,无明显趋势性变化(P趋势=0.8)。

2015—2022年间,校外青少年的报告发病率高于校内青少年,是校内青少年的2.1~11.5倍,校外青少年的年均报告发病率是校内青少年的4.0倍。(见表1、图1)。

图1 2015—2022年北京市13~22岁校内青少年和校外青少年艾滋病流行趋势

表1 2015—2022年北京市13~22岁校内青少年和校外青少年艾滋病报告发病率情况

分组报告HIV/AIDS数(n)校内青少年校外青少年合计报告发病率(1/10万)校内青少年∗校外青少年合计∗IRR(校外/校内)年份 201516829546314.230.021.42.1 201612627239811.033.620.43.0# 201713725739412.441.622.93.3# 2018952012968.646.019.25.4# 20191061862929.450.019.55.3# 2020651341995.624.011.64.3# 2021791452246.636.114.05.5# 2022351161512.832.59.511.5#性别 男8001 5602 36015.641.526.62.7# 女1146570.21.40.75.7学段 13~18岁(中学阶段)1181732912.510.34.64.1 19~22岁(大学阶段)6931 4332 12614.022.318.71.6合计/年均报告发病率8111 6062 4178.835.417.54.0#

注:2015—2022年 *P趋势<0.01;校内、校外组间比较,#P<0.01

2.北京市青少年HIV/AIDS感染的性别分布:由表1可见,2015—2022年报告的HIV/AIDS以男性为主,占97.6%(2 360/2 417),校内青少年和校外青少年中男性分别占98.6%(800/811)和97.1%(1 560/1 606)。校外男性青少年和校外女性青少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是校内男性青少年和校内女性青少年的2.7倍(P<0.01)和5.7倍(P=0.32)。

3.北京市青少年HIV/AIDS感染的学段和年龄分布:由表1可见,校内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5/10万和14.0/10万,处于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年龄的校外青少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0.3/10万和22.3/10万。中学阶段,校外青少年的报告发病率是校内青少年的4.1倍(P=0.05),大学阶段为1.6倍(P=0.18)。随着年龄上升,病例报告数量增加,主要集中在17岁以上,占98.4%(2 379/2 417),以20岁以上最多,占75.2%;校内青少年报告HIV/AIDS病例中21岁、22岁、20岁组人数最多,分别占26.4%、21.3%、20.3%;校外青少年报告HIV/AIDS病例中22岁、21岁、20岁组人数最多,分别占36.5%,26.5%,15.9%(见表2)。

表2 北京市13~22岁校内青少年和校外青少年年龄分布情况[n(%)]

年龄(岁)校内青少年校外青少年合计131(0.1) 0(0.0)1(0.0)142(0.2) 2(0.1)4(0.2)154(0.5) 6(0.4)10(0.4)169(1.1)14(0.9)23(1.0)1722(2.7)52(3.2)74(3.1)1880(9.9)99(6.2)179(7.4)19141(17.4)167(10.4)308(12.7)20165(20.3)255(15.9)420(17.4)21214(26.4)425(26.5)639(26.4)22173(21.3)586(36.5)759(31.4)合计811(100.0)1 606(100.0)2 417(100.0)

4.北京市青少年HIV/AIDS感染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86.9%(2 100/2 417),异性传播占12.1%(293/2 417),其他途径传播占1.0%(24/2 417)。校内青少年中同性传播占88.5%(718/811),略高于校外青少年的86.1%(1 382/1 6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讨论

本研究发现2015—2022年间北京市13~22岁青少年中HIV/AIDS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校内青少年报告发病率下降,校外青少年HIV/AIDS报告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表明北京市学生群体艾滋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艾滋病监测属于被动监测,发病数的报告来源于各级医疗机构,受到就诊人数、上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开始受新冠疫情影响,医疗机构就诊人数骤降,HIV/AIDS报告病例数也存在明显减少的现象(见表1),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还需要今后进一步观察。本文中校内青少年的界定是自报职业为学生的人群,可能存在害怕暴露而隐瞒学生身份的人,从而造成校内青少年HIV/AIDS报告发病率偏低、校外青少年报告发病率偏高的偏倚。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艾滋病防控,自1992年到2020年期间,国家与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出台了34个政策文件,先后提出了预防AIDS、性病、开展性道德教育,警惕性病与AIDS的发生和蔓延,提出学校预防AIDS、性病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率和将AIDS、性病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率等目标要求[2],但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在学校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但仅有少数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3],故应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修订教育评估指标和工具,切实落实初中学段6课时、高中学段4课时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实践,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预防艾滋病教学任务。高迪思[3]等人的研究表明,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群体的艾滋病知识和安全套坚持使用行为分离现象严峻,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行为,减少和打消MSM人群中“自己不可能得艾滋病”的侥幸心理或“迟早都要得,所以不做保护性措施”的错误观念,寻找针对性的措施是降低HIV在该人群中的传播中的关键。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HIV/AIDS中传播以性传播为主,尤其是同性性传播,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4]。以往研究表明,MSM人群中存在多性伴现象,使用安全套比例低,感染HIV风险更高[5-6]。近期一项针对青年MSM人群的研究表明,MSM人群中的HIV阳性者在早期性行为活动中更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7],以上提示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要关口前移,在初高中阶段落实开展相关性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

本研究发现,校内青少年中艾滋病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校内青少年相比,校外青少年承担着更高的性传播疾病负担[8],校外青少年比同龄校内青少年更早、更频繁地进行性行为,然而获得性健康教育的机会有限,校外青少年关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知晓率均低于校内青少年,相关知识的缺乏增加他们患病的风险[9]。对于辍学的校外青少年,目前缺乏相应的机构为这个群体提供性健康教育服务,建议可纳入社区管理,与社区医院联合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和咨询,以解决校外青少年的公共卫生服务缺乏的问题,并确保及时的检测咨询,及早发现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疫情报告与随访管理,从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蔓延和流行。支持学生社团、男同社会组织针对校外青少年开展同伴教育工作及其他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对于减少校外青少年中艾滋病的发生将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性知识来源[10],但网上的很多知识是不专业的,有些甚至会误导青少年,建议搭建权威性艾滋病防控知识和交流平台,以线上讲座、直播、匿名咨询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青少年艾滋病防控的社会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 Dong Y,Wang L,Burgner DP,et al.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analysis of national surveillance data from 2008 to 2017.BMJ,2020,369:m1043.

2 马迎华.中国青少年学生艾滋病防控的关键要素.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761-1766,1771.

3 高迪思,吴静,张文静,等.男男性行为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与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19,40:359-363.

4 贺亚萍,吴国辉,周超,等.2014-2018年重庆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20,47:2904-2906.

5 储金金.南京市新诊断青年人群HIV/AIDS病例流行特征及分子进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2021.

6 曹越,孟详喻,翁鸿,等.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及感染状况Meta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1021-1027.

7 李远骋,崔闻心,郭雪儿,等.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与阴性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3:511-517.

8 Chen L,Wang L,Xing Y,et al.Disparity in spectrum of infectious diseases between in-school and out-of-school children,adolescents,and youths in China:findings from a successive national surveillance from 2013 to 2021.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2023,38:100811.

9 黄金园,张海燕,顾华妍,等.重庆市校内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防治服务需求对比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98-101.

10 黄梅香,肖瑶,王舒梵.互联网背景下广州市6所高校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现状调查.中国性科学,2020,29:157-160.

【中图分类号】 R17

基金项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项目(领军人才-01-09);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项目(学科骨干-01-004)

作者单位:100013,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所

通信作者:郭欣(gguoxin2000@163.com);

吴双胜(wushuangsheng0606@126.com)

(收稿日期: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