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临床·

658例0~3岁儿童乳糖不耐受检出比例

樊卫民 杨艳 刘云 陈小慧 刘康生

【摘要】 目的调查0~3岁不同年龄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及与小儿腹泻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尿半乳糖测定试剂盒对658例(其中354例腹泻和304例非腹泻儿童)进行乳糖不耐受检测。结果0~7个月、 8个月~1岁、1~2岁及 2~3岁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比例分别为 32.1%、28.6%、24.8%、10.6%;小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比例,腹泻组与非腹泻组分别为39.3%和 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腹泻组中小儿中乳糖不耐受者检出比例较高。

【关键词】儿童; 乳糖不耐受; 尿半乳糖测定;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婴幼儿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乳糖,人奶中乳糖含量最多,为70~75g/L[1]。乳糖在小肠黏膜刷状缘乳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从而被吸收利用了[2]。而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LI)是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腹胀,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3]。而LI在婴儿期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乳糖酶的缺乏与种族、遗传、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4],亚洲人为90%~100%。而在北欧人群中流行率为10~20%[5]。近10年文献报道在婴幼儿中LI发病率为46.9%~70.0%[6-7]。有鉴于此,本文对本地区采用尿半乳糖检测方法对354例儿童进行了乳糖不耐受情况检测,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11年 7月至 2012年 9月收集本院门诊收治的腹泻小儿 354例腹泻组,其中男、女童分别为 49.1 %(174/354)和 50.9%(180 /354)。门诊检查无腹泻及其它疾病的婴幼儿共304例作为非腹泻组,男、女童分别为 49.7 %(151/304)和 0.3%(153 /304),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组和非腹泻组均以母乳和乳制品为食。

2. 尿半乳糖检测:采用尿半乳糖检测试剂盒 (由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司提供)对受检儿童的乳糖耐受状况进行筛查,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对样品进行收集、检测和结果判读。半乳糖则检验结果呈阳性为乳糖不耐受,反之乳糖耐受呈阴性。

3.诊断方法和标准: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标准[8]。腹泻组均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大便常规无红白细胞。

4.治疗方法:腹泻组采用蒙脱石散(妈咪爱)口服、静脉补液(腹泻组有脱水者根据脱水程度,重度脱水给予静脉补液:采用糖盐混合溶液,以2∶1等张液20 ml/kg,于30~60 min快速滴注以迅速改善血容量,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等渗2∶3∶1液,低渗4∶3∶2液,按80 ml/kg继续静滴)、去乳糖饮食。蒙脱石散喂奶前5 min温开水冲服,小于或等于6个月每次二分之一包,大于6个月每次1包。

5.疗效评估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定标准的补充建议》[9],(1)显效。腹泻症状减轻消失,大便<1次/日,粪便常规基本正常。(2)有效。腹泻症状减轻,大便1~2次/日,粪便形状明显好转,常规基本正常。(3)无效。腹泻症状无明显减轻,常规基本无明显变化。

6.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尿半乳糖检测阳性发生比例:两组尿半乳糖检测阳性检查比例共为25.8%;婴幼儿尿半乳糖检测阳性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降低;1岁以下年龄组尿半乳糖检测阳性检查比例高于1岁及1岁以上年龄组;腹泻组尿半乳糖检测阳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腹泻组与非腹泻组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情况[例数,阳性数( %)]

组别0~7个月8个月~1岁1~2岁2~3岁合计腹泻组7742(54.5)12859(46.0)10530(28.5)448(18.2)354139(39.3)对照组602(3.3)13416(11.9)6011(18.3)502(4.0)30431(10.1)合计13744(32.1)26275(28.6)16541(24.8)9410(10.6)658170(25.8)

2.治疗效果:腹泻组139例尿半乳糖阳性者治疗后, 显效、有效、无效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79.1%(110/139),7.2%(10/139) ,13.7%(19/139)和86.3%(120/139)。

讨论

20世纪末,中国营养学家对 3~ 13岁健康儿童的乳糖耐受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 3~ 5、7~ 8和11~ 13岁组儿童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分别为38. 5%、87. 6%和 87. 8%,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 12. 2%、32. 2%和 29. 0%[6-7]。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乳糖酶缺乏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乳糖酶缺乏者容易发生乳糖不耐受性腹泻,LI可致腹泻迁延或转为慢性腹泻病。在急性肠炎迁延不愈导致迁延性腹泻及慢性腹泻中,儿童乳糖不耐受发生率高达 82.83%,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10,11]

本研究中,婴幼儿腹泻组乳糖不耐受发生比例较高,占39.3%。随年龄的增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比例呈下降趋势。在腹泻小儿中,1岁以下年龄组尿半乳糖检测阳性检查比例高于1岁及1岁以上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儿童乳糖不耐受主要发生在此阶段。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岁婴儿食物以乳类为主,乳糖负荷大,肠道内乳糖酶缺乏相对明显;新生儿、婴儿肠黏膜上皮细胞乳糖酶含量最高,乳糖酶是是某些肠道病毒攻击的靶酶;小儿肠道表面积相对较小,肠内容物通过肠道时间短,代偿能力不足。因此,婴儿易发生儿童乳糖不耐受[12]

腹泻组婴儿乳糖不耐受的去乳糖治疗后有肯定疗效,文献报道治愈率为93%~100%,其方法简单,廉价,易被小儿和家长接受。本组病例去乳糖治疗率86.3%。为缩短腹泻患儿的病程,减少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建议所有腹泻患儿进行常规尿半乳糖测定。对明确存在儿童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在常规止泻治疗同时予以去乳糖饮食及添加乳糖酶治疗为宜。

参考文献

1 Solomons NW.Fermeniation,fermented foods and laetose intoleranee.Eur J Clin Nutr,2002,56 Suppl 4:S50-55.

2 Swallow DM.Geneties of laetase Persistence and lactose in iolerance.Annu Rev Genet ,2003,37:197-219.

3 Pelletier X,Laure-Boussuge S,Donazzolo Y.Hydrogen exeretion uPon ingestion of dairy produets in lactose intolerant male subjeets:imPortanee of the live flora.Eur J Clin Nutr,2001,55:509-512.

4 Poulter M,Hollox E,Harvey CB,et al.The causal element for the lactase persistence/non-persistence polymorphism is located in a 1 Mb region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Europeans.Ann Hum Genet,2003,67:298-311.

5 Sahi T.Genetics and epidemiology of adult-type hypolactasia.Scand J Gastroenterol Suppl,1994,202:7-20.

6 王爱华,张维东,黄宝润.小儿乳糖不耐受临床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0,18:154-156.

7 戈建军,沈京培,胡伯渊.乳糖定性试验对婴幼儿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儿科杂志,1991,9:150-151.

8 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281-282.

9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腹泻病治疗新原则、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临床儿科杂志,1998,16:358 .

10 卢宇德.婴幼儿腹泻与乳糖不耐受相关性的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399.

11 袁向尚.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226.

12 姜雪莹,朱朝敏,张爱华 等.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819.

作者单位:210004 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检验科(樊卫民,杨艳,刘云,刘康生);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儿科(陈小慧)

通迅作者: 刘康生(Liukansheng@sohu.com)

(收稿日期:2013-11-05)

(编辑:文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