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儿临床·

86例小儿喘息性疾病诱导痰检测嗜酸细胞的临床研究

韩文宁 李锦亮 顾春晓

【摘要】 目的探讨痰液嗜酸细胞检测在判断喘息性疾病患儿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初次出现喘息的呼吸道疾病患儿进行痰液嗜酸细胞测定,并检查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IgG、IgA、 IgM)。出院后对所有患儿随访2年,记录再次出现喘息的例数,比较其再次喘息发生率。结果57例痰液嗜酸细胞增高者(增高组),再次喘息为38例,发生率为66.7%;29例非增高者(非增高组),再次喘息的患儿为4例,发生率为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痰液嗜酸细胞检查能较好的反映喘息性疾病患儿的预后,为临床早期判断喘息性疾病患儿的转归提供理论依据,为儿童哮喘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诱导痰; 嗜酸细胞; 喘息性疾病; 小儿

小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且有较大比例的患儿疾病恢复后发生再次喘息,甚至演变为哮喘。如何应用简单快速的方法筛选出合适的预防对象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减少其发生喘息的次数就显得尤为重要。支气管肺泡灌洗和支气管镜活检是公认的能直接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的研究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属有创性操作,短期内重复性差,易引起支气管痉挛,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诱导痰液直接来源于气道的分泌物,能够反映气道炎症的真实状态,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的检测手段。本研究通过测定初次出现喘息的呼吸道疾病患儿的痰液嗜酸细胞,并对患儿进行随访,了解发生再次喘息的发病率,旨在探讨其作为评价喘息性疾病患儿预后参考指标的可行性。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10年3月—2011年5月在本院儿科住院、初次出现喘息的呼吸道疾病患儿(咳嗽、气喘、双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未经抗哮喘治疗,并除外喉、气管、支气管软化及其他有明确喘息原因86例患儿,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2.8±0.3)岁。

2. 痰液的收集与处理:(1)痰液诱导方法。所有患儿人院后经清理呼吸道,予4.5%的高渗盐水雾化吸入10~20 min,咳出痰液送检,婴幼儿用T型吸痰管至咽部吸取诱导的痰液,同时观察小儿的呼吸频率、气喘情况。(2)痰液处理。取弃除唾液的无色透明或略呈灰白色黏稠部分1.5 ml,加2倍于痰量的0.1%DTT(二硫苏糖醇)37 ℃恒温水浴振荡5 min,再加入2倍于痰量的PBS缓冲液继续振荡15 min,1 5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70 ℃冷冻保存备用。细胞沉淀层以4倍于痰量的PBS缓冲液重新制成细胞混悬液,观察和评价痰液质量。

3. 痰液检测方法:采用新配制的痰液用迈-格氏加姬姆萨复染法和巴氏染色法染色,计数活性细胞、细胞总数和鳞状上皮细胞的百分比。细胞活性>50%、鳞状上皮细胞<20%为合格痰液,分类计数嗜酸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百分比。将患儿痰液细胞分类结果按嗜酸细胞比例分为两组,≥5%为增高组,<5%为非增高组,两组年龄与性别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分别加以随访。

4. 其它检查:入院后同时检查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IgA、IgG、IgM)。

5. 随访: 出院后继续与每一受试患儿家长保持稳固的联系,每隔 2个月,通过门诊复诊、电话、信函或复发再诊等渠道,了解患儿有无再次发作喘息,分别记录发作人次、次数。共进行2年随访,随访期间,均未给予预防性治疗。

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表格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两组患儿再次喘息发生率比较:痰液嗜酸细胞增高和非增高各占66.3%(57/86)和33.7%(29/86)。增高组再次喘息发生率高于非增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再喘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岁)性别[例(%)]男女再喘数[例(%)]1次2次>2次合计*增高组572.7±0.427(47.4)30(52.6)10(17.5)13(22.8)15(26.3)38(66.7)非增高组292.9±0.613(44.8)16(55.2)1(3.4)2(6.9)1(3.4)4(13.8)

注:与非增高组比较,*P<0.05

2.两组患儿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增高组与非增高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2。

表2两组患儿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

组别例数嗜酸细胞数(×107/L)IgA(g/L)IgG(g/L)IgM(g/L)增高组576.32±2.430.33±0.225.76±2.150.65±0.33非增高组295.44±3.580.38±0.254.98±3.790.53±0.24

讨论

喘息性疾病是小儿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毛细支气管炎等。目前患有喘息性疾病的小儿日渐增多,有部分患儿反复咳喘发展为哮喘。有研究表明,25%左右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发展成哮喘[1]。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客观指标来预测再喘的发生率。有人提出了哮喘早期干预的概念,但针对人群准确的选择时没有标准。

痰液是下呼吸道分泌物,由包括巨噬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在内的细胞成分及液相成分组成。20世纪90年代初Pin等[2]改良诱导痰方法使之能更安全的用于研究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目前痰液诱导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时法,即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吸入浓度恒定(如3%)或渐增(3%、4%、5%)的超声雾化高渗盐水。另一种是定浓度法,即吸入超声雾化高渗盐水(如4.5%)的时间逐渐延长。但两种痰液诱导方法均应按标准方法进行,包括在实验开始前为避免高渗盐水诱发气道高反应性,予吸入短效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高渗盐水(< 5%)诱导痰液产生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3]:(1)渗透压效应增加水分进入气道;(2)使黏液变稀,黏液层容易被纤毛带走,从而增加黏膜清除率;(3)刺激咳嗽反射,使腺体分泌增加。

非介入性的诱导痰技术提供了一种研究气道炎症的无创、安全、重复性好、可靠性高的方法,在哮喘的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痰液中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4]。有研究结果也表明,哮喘儿童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哮喘气道的严重程度,可作为监测哮喘病情变化的一种指标[5]。哮喘患儿诱导痰监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以预示激素治疗效果的好坏,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吸入激素治疗后,可使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降低到正常水平[6]。诱导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成功率,应用于呼吸疾病的诊断或科学研究日渐增多,细胞成分的检测是其成功应用的范例。由于痰液是来源于外周气道至中央气道的分泌物,具有更为集中的细胞和生化物质成分,能够反映气道分泌物自然状态下的浓度[7],故诱导痰监测能较好的反映气管、支气管的病理变化,可与支气管镜检查相媲美[8]。有试验证明诱导痰液的应用可能是研究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手段,与支气管灌洗液同样反映了气道变化,但前者更为直接方便的体现了下呼吸道的改变,并且适合于儿童中实施,无痛苦,易被患儿及家长所接受[9]。有报道指出,诱导痰中炎性细胞、炎性介质检测明显优于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检测,更能直接反映气道炎症的变化[10]

毛细支气管炎相关的喘息病中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反应,这会大大增加以后喘息发生的机会,尤其在特异性体质的患儿中更明显[11]。本研究通过测定初次出现喘息的呼吸道疾病患儿的痰液嗜酸细胞,并加以随访,发现嗜酸细胞增高者,其再次喘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增高者,表明痰液嗜酸细胞检查能较好的反映喘息性疾病患儿的预后,为临床早期判断喘息性疾病患儿的转归提供理论依据,为儿童哮喘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同时发现,痰液嗜酸细胞增高与非增高的患儿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比较,两者均无差异,提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测定与喘息预后之间缺乏良好的相关性,不能以此来作为是否发生再喘的判断指标。

参考文献

1 高武红,李成荣.婴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随访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57-358.

2 Pin I,Gibson PG,Kolendowicz R,et al.Use of induced sputum cell counts to investigate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sthma.Thorax,1992,47:25-29.

3 罗征秀,刘恩梅,符州.诱导痰分析在儿童哮喘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儿科药学杂志,2004,10:9.

4 惠郁,王晓明,周韵娇.支气管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诱导痰液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T细胞的变化.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0,4:30-33.

5 杨海,周晓云,杨小兰,等.哮喘儿童诱导痰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测定与临床应用.海南医学,2012,23:100-101.

6 王树坚.诱导痰检测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进展.当代医学,2011,17:25.

7 李峰,朱薇薇,刘爱香,等.哮喘急性期患儿血浆及诱导痰液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01-403.

8 陈小友,顾伟中,汪天林,等.50例诱导痰分析对儿童哮喘的诊断评估.浙江预防医学,2001,13:10-12.

9 周岩,张同娟.诱导痰方法分析哮喘疾病中的痰细胞.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24:96.

10 姚圣连,钱金强,丁翠君,等.诱导痰分析对预测毛细支气管炎转归的意义.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116.

11 孔炜,储小彬,张喻,等. RSV毛细支气管炎后早期干预对哮喘发病率的影响.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519-520.

作者单位:261011 山东,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收稿日期:2013-11-05)

(编辑:文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