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分析和疗效

杨世洪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CAVB患儿35例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CAVB组15例和获得性CAVB组20例,对比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先天性CAVB合并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者居多,临床特点较为单一,多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室率为45~70次/分,QRS波≤0.12 s,安装永久起搏器占53.3%,无死亡者;获得性CAVB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也有胸闷、气促、呕吐、腹泻、咳嗽、流涕等症状,心室率为<60次/分,QRS波≥0.12 s,安装永久起搏器占45.0%,死亡1例。结论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为鉴别先天性CAVB和获得性CAVB提供依据,先天性CAVB以永久起搏器治疗为主,获得性CAVB以内科对症治疗为主,辅以起搏器。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 临床特征; 疗效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 ventricular block,CAVB)也称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CAVB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发的完全性房室分离[1-2]。CAVB多发生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老年人群。根据病因可分为获得性CAVB和先天性CAVB,前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3],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对象与方法

1.对象:入选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确诊为CAVB患儿35例,均符合CAVB诊断标准[3],且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检查证实,P-P间隔与R-R间隔各有其固定规律,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心室节律表现为交界性或室性自身心律;QPS波交界性心律表现为正常图型,室性心律增宽,呈现左束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Q-T间期延长,室性心动过速。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CAVB组15例和获得性CAVB组20例。先天性CAVB组产前检查已发现心动过缓占20.0%(3/15),出生后被诊断为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完全性房室通道(CAVC)、右心室双出口(DORV)、大动脉转位(TGA)、完全性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和法洛四联症分别为33.3%(5/15)、20.0%(3/15)、20.0%(3/15)13.3%(2/15)、6.7%(1/15)和6.7%(1/15)。获得性CAVB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重症心肌炎、急性肾衰合并电解质紊乱分别为75.0%(15/20)、20.0%(4/20)和5.0%(1/20)。

2.方法:整理两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合并症,临床首发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先天性CAVB组合并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比获得性CAV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两组临床首发特征和体征比较:两组各项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先天性CAVB组临床特点较为单一,多表现为心动过缓;获得性CAVB组表现多样,主要为心动过缓,见表1。

3.两组实验室检查比较:经心电ECG检查证实均为高度或确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CAVB组心室率为45~70次/分,QRS波≤0.12 s;获得性CAVB组心室率为<60次/分,QRS波≥0.12 s。

4.两组疗效比较:患儿均治疗后持续随访15个月,先天性CAVB组安装永久起搏器占53.3%(8/15),余患儿均无任何临床症状,心室率为50~70次/分,定期随访,无死亡;获得性CAVB组安装永久起搏器占45.0%(9/20),死亡1例,为重症心肌炎,余患儿经内科治疗恢复正常;见表1。

表1两组一般资料、临床首发特征和体征、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男性[例(%)]女性[例(%)]年龄(岁)合并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例(%)]*临床首发特征和体征[例(%)]胸闷/气促头晕临床首发特征和体征[例(%)]昏迷/抽搐腹泻/呕吐咳嗽/流涕心律失常疗效[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死亡先天性CAVB组158(53.3)7(46.7)6.1±3.33(20.0)004(26.7)0011(73.3)8(53.3)0获得性CAVB组2011(55.0)9(45.0)6.3±3.202(10.0)1(5.0)1(5.0)2(10.0)1(5.0)13(65.0)9(45.0)1(5.0)

注:两组比较,*P<0.05

讨论

CAVB是一种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4-5]。当心室率维持在正常范围或在低限时,可保持长期无任何症状,一旦心室率过慢可导致头晕、胸闷、阿斯发作、气促和猝死等。根据病因不同,CAVB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CAVB是宫内发育异常比如缺氧或宫内感染导致房室结细胞发育缺陷或障碍所致的无法电传导[6]。其发病率较低,约为万分之一,部分患儿存在先天性红斑狼疮综合征[7-8]。大多数与先天性CAVB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且一般与希氏束、房室结和希氏束束支发育不全及缺陷显著相关。一旦患儿合并复杂心脏畸形、逸搏心律的QRS波宽大畸形及Q-T间期延长者,则提示预后不良[9]。先天性CAVB患儿大多无症状,但部分患儿因日后出现晕厥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起搏器是先天性CAVB患儿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减少猝死发生率,也可以减少心功能不全、心室扩张和二尖瓣返流的病死率[10]。本研究先天性CAVB占42.9%,合并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者居多,高于获得性CAVB组;先天性CAVB临床特点较为单一,多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室率为45~70次/分,QRS波≤0.12 s,采用永久起搏器治疗占53.3%,余患儿因心室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症状,仅定期随访,无死亡。

获得性CAVB一般是由药物、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外科手术、导管消融和心导管检查等损伤所致的,一般为暂时性的。约有10%的获得性CAVB病例阻滞发生在希氏束,逸搏点常位于束支-浦氏纤维内,频率<4次/分,且不恒定,QRS波常宽大畸形[11-12]。获得性CAVB一般是不可逆的,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本研究获得性CAVB多为心脏病术后,主要包括室间隔缺损修补术、TGA术、DORV术和CAVC术等。传导阻滞既可发生在手术中,也可发生于手术后数天甚至数周。术中出现传导阻滞一般考虑为封堵机械性压迫,术后发生传导阻滞则考虑封堵器周围纤维化或出现炎症等,因此,心脏手术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本研究表明,获得性CAVB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室率为<60次/分,QRS波≥0.12 s,安装永久起搏器占45.0%,1例死亡为重症心肌炎患儿。安装永久起搏器以心脏手术患儿居多,一般重症心肌炎和急性肾衰患儿均先采取原发病对症治疗,治疗无效时才考虑安装起搏器。

参考文献

1 白元,宗刚军,秦永文,等.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现状.中华内科杂志,2009,48:425-426.

2 齐延琦,龚方戚,解春红,等.61例小儿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203-206.

3 汪希珂,赵鹏军,李筠,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36-37,40.

4 覃晓波,张琴,伍广伟,等.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临床分析.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17:89-90.

5 邵一兵,李英杰,王旭,等.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室间隔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24:515-517.

6 周更须,王辉,谭琛,等.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动脉导管未闭、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447-448.

7 王健怡,谢利剑,黄敏,等.儿童先天性和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5:353-355.

8 刘璟,游晓华,赵仙先,等.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21-325.

9 景廷辉,贾兵,陈张根,等.17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1-3.

10 汪希珂,赵鹏军,李筠,等.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儿科药学杂志,2011,17:13-16.

11 陈海辉,陈允钦,袁艳,等.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中国临床医学,2013,20:83-84.

12 Li X,Li L,Wang X,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occluders made in China.Chin Med J(Engl),2011,124:2117-2122.

作者单位:441000 湖北襄阳,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收稿日期:2013-12-18)

(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