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

吴宝铮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性格特征与其症状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5年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发育与行为儿科就诊的99例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102例正常儿童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年龄7~18岁。两组分别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分析两组的人格特征和症状的相关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SAS和SD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男女比较SAS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9,P=0.021),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EPQ比较,精神质(t=2.634,P=0.009)、神经质 (t=8.430,P=0.000)均有统计学意义;精神质、神经质等多数EPQ维度与SAS、SDS分值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神经质性格的儿童青少年易患情绪障碍,其性格特征及一些不良的认知决定了他们对应激的反应过强。

【关键词】儿童; 青少年; 情绪障碍; 病因学

情绪障碍是与发育和境遇有关的一组心理问题,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占第二位,仅次于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1]。这个时期的情绪障碍以焦虑、恐怖、抑郁和强迫为主,由于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其临床表现往往并非单一的某种情绪,常常互相混合、不易区分[2]。而这些症状的出现与个性、社会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又互为因果。本文就上述问题探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个性特征与症状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对象:选取2009年8月—2015年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发育与行为儿科就诊的99例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男46例,女53例,年龄7~18岁,平均年龄(12.4±2.3)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Ⅲ)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为(1)具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2)具有癔症、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广泛性发育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

选取同期在本院保健门诊对儿童、青少年及其近亲属进行访谈,访谈结果阴性且符合下列标准的10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50例,年龄7~17岁,平均(12.1±2.4)岁,并获得本人及其近亲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1)具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2)具有癔症、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广泛性发育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

两组性别分布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由本院发育与行为儿科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按CCMD-Ⅲ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3]进行独立诊断,所有儿童、青少年在统一指导语下(对不能理解的条目,由1名专业心理测评人员具体指导,但不做任何启示性的暗示),独立填写以下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由William W.K.Zung于1971年编制,是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个人最近一星期的主观感受。它是一种分析病人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具有很高的效度[5]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4],也是由Zung于1965年编制,有20个条目、按1~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反映受试者最近一周的有关症状及其程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编制[7],分别调查7~15岁和16~18岁儿童青少年个性类型,我国修订版[7]共有88项问题,分布于精神质(潜在的精神特质)、内外向(性格的内外向)、神经质(情绪的稳定性)、掩饰程度4个维度上,能较好地反映受试者人格特征,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人格测验。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首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作方差齐性检验,如果方差不齐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并作相关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例组和对照组SAS和SD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S分值比较:F=7.954,P=0.005;U=450.000,P=0.000; SDS分:F=1.001,P=0.318;t=11.284,P=0.000)。男女比较,病例组SAS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病例组中SDS分值、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各组不同性别症状评分的比较

组别例数男女SAS(分)#男性女性SDS(分)#男性女性病例组99465346 6±6 750 0±7 7∗49 5±7 652 0±8 2对照组102525033 5±5 833 9±5 538 1±6 740 0±6 8

注:病例组男女比较,*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

2.两组EPQ各维度比较:精神质、神经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外向和掩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病例组与对照组EPQ各维度分值的比较

组别例数EPQ分值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病例组994 7±3 4∗12 7±5 215 7±5 1∗11 7±4 1对照组1023 5±3 014 0±5 19 5±5 312 7±4 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SAS、SDS分值与EPQ各维度的相关分析:除SAS与内外向外,焦虑、抑郁症状得分与EPQ各维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见表3。

表3SAS、SDS分值与EPQ各维度的相关系数r

量表例数EPQ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SAS2010 273∗-0 1260 574∗-0 220∗SDS2010 271∗-0 357∗0 602∗-0 220∗

注:*P<0.01

讨论

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这个阶段身体快速成长,学习压力较大,而心理尚未成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较大,面临着较多的应激因素。焦虑抑郁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突出问题之一。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8],而儿童情绪障碍很少受到关注和积极的治疗干预。

本研究情绪障碍的患者中,女性对焦虑症状的感受程度较男性严重,这可能与青春期女性女孩心理成熟较早,更敏感,性格偏内向,轻度情绪问题不易引起家长的重视有关。

青少年独立性强,情绪不稳定,某些易感气质触发了情绪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诸如情绪不稳定、好冒险的性格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挫折、受到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交流,会导致来自父母、老师、朋友等的社会支持度低,再加上情感压抑、自我调节差,本身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不足,更易患情绪障碍。高度焦虑倾向在应激环境下更容易诱发各种情绪障碍[9]。EPQ个性问卷中的一些项目就反映了其冲动、情绪不稳定、孤独、不适应、人际紧张等性格特征。本研究也显示在情绪障碍的患者中这些分值较高。因此,做心理辅导和治疗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情绪的变化,改变一些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特点,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事实上,相当部分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可持续至成年时期,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演化为更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和伤残死亡[8]。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导致病情发生和发展往往不是由于不良生活事件的本身,更多在于青少年对应激事件的处理能力,不良心理体验越强烈,症状也越明显。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看法。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一些特殊性格的青少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基本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指引他们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抗压能力,以较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应激事件[10-11]。在做干预治疗时也不能仅仅依靠某些药物,更要着力改变青少年认知和行为模式,避免症状的发生,减轻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促进心理健康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 吴丹丹,赵兆,陈一心.儿童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275-277.

2 Axelson DA,Birmaher B.Rela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Depress Anxiety.2001,14:67-68.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CCMD-Ⅲ).第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75-78.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194-196;235-238.

5 刘贤臣,孙良民,唐茂芹,等.2462名青少年焦虑自评量表测查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75-77.

6 刘贤臣,杨杰,唐茂芹,等.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年龄性别差异.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30-33.

7 杨坚,龚耀先.中国修订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量表中国修订本地制定.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11-15.

8 静进.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及其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81-1283.

9 苏林雁.儿童情绪障碍的早期预测指征.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29-130.

10 杨帆,高维佳,冯哲,等.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147-152.

11 李玉霞.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其相关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15-417.

作者单位:030013 太原,山西省儿童医院发育与行为儿科

(收稿日期:2016-11-23)

(编辑:方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