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饶颖婷, 钟美龄, 夏玉雯, 马一迪, 张耀云, 董妍君, 张依航, 刘顺恺, 吴美琦, 贾美香, 王晓莉, 方海, 张亚黎, 李智文, 张乐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01-508.
    摘要 (258) PDF全文 (100) HTML (2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家庭的照顾负担现状,并探究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22年12月16日~2023年02月20日在ASD家长社群及ASD康复中心发放电子问卷,对ASD患儿及其家庭的一般情况以及家长的照顾负担水平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家长问卷141例,回收有效答卷114例。选用中文版Zarit护理负担量表(ZBI)评估ASD患儿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根据量表总得分划分为无或极轻度负担(0~20分)、轻度负担(21~39分)、中度负担(40~59分)和重度负担(60分及以上)。使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ASD患儿家长的照顾负担总分为(52.8±12.0)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负担分别有15例(13.2%),64例(56.1%)和35例(30.7%)。家庭结构、家长的社会支持水平、是否因照顾患儿而误工以及是否收到儿童康复救助补贴为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R2=0.373,F=4.957)。结论 大多数ASD患儿家庭面临着中度至重度的照顾负担,应提高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并为ASD患儿照顾者提供心理、社会和经济支持,以缓冲照顾负担。
  • 综述
    黄青莉, 简生燕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90-593.
    摘要 (199) PDF全文 (338) HTML (45)   可视化   收藏
    褪黑素是一种吲哚类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在调节机体昼夜节律和女性生殖内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褪黑素受体在生殖器、子宫、乳腺、卵巢及胎盘中均有表达,它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雄激素、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在女性生殖内分泌调节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褪黑素在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综述
    杨家琦, 黄明莉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91-93.
    摘要 (190) PDF全文 (10)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HtrA系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参与许多生理病理过程。HtrA4相对局限表达于胎盘组织,大量研究证明HtrA4在子痫前期(PE)的胎盘或是血液循环中都存在差异,近年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出的PE与正常妊娠之间的差异基因也涉及到HtrA4。PE严重影响母儿安全,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HtrA4参与PE生理病理的全部机制仍有待研究,深入探讨其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有可能为子痫前期的治疗与诊断提供依据。随着国内外对HtrA4参与子痫前期的深入研究,近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其通过多种机制参与PE,包括抑制血管生成、破坏血管内皮屏障、影响滋养细胞合胞浸润等。本文就HtrA4的结构功能及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综述。
  • 论著
    胡鑫敏, 文慧, 张哲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47-550.
    摘要 (186) PDF全文 (127)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孕早期血清产前筛查指标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的中位数倍数(MoM)值变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4日—2022年12月20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早孕期产前筛查1 447例孕妇,排除双胎、拒绝随访及有家族病史或孕前体检有异常的孕妇,最终将在孕9~13+6周进行产前筛查的871例孕妇选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妊娠结局孕妇的PAPP-A、F-βhCG的MoM值差异;并将PAPP-A、F-βhCG的MoM值的正常异常范围分组,正常范围为PAPP-A MoM≥0.5,0.25≤F-βhCG MoM≤2,异常范围为PAPP-A MoM<0.5,F-βhCG MoM<0.25,F-βhCG MoM>2,比较不同组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 流产、早产、先兆子痫、妊娠期高血压的PAPP-A MoM值低于正常妊娠孕妇(P<0.05);流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F-βhCG MoM值低于正常妊娠孕妇(P<0.05),产后出血的F-βhCG MoM值高于正常妊娠孕妇(P<0.05);PAPP-A MoM<0.5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APP-A MoM≥0.5组(P<0.05),F-βhCG MoM<0.25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0.25≤F-βhCG MoM≤2组(P<0.05);PAPP-A MoM值与分娩孕周呈正相关(r=0.07,P=0.045)结论 孕早期血清产前筛查指标PAPP-A MoM值变化在预测流产、早产、先兆子痫、妊娠期高血压及分娩孕周方面有一定意义;F-βhCG MoM值变化在预测流产、产后出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 论著
    王琳, 刘淼, 刘素英, 董曦, 车祺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09-513.
    摘要 (175) PDF全文 (31)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蒲公英提取物(T1口服液)对于卵巢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绝经过渡期健康雌性小鼠为卵巢功能衰退的研究对象,青年雌性小鼠作为阳性对照,观察绝经过渡期小鼠饲养蒲公英提取物30 d后,卵巢窦状卵泡(AFC)的数量变化。同时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TUNEL法和细胞凋亡PCR芯片,比较蒲公英提取物孵育前后,KGN细胞的凋亡改变及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结果 经蒲公英提取物饲养的绝经过渡期小鼠,卵巢窦状卵泡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蒲公英提取物孵育后,KGN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凋亡PCR芯片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20个下调基因和4个上调基因(P<0.05)。结论 动物模型中,蒲公英提取物可有效治疗雌性小鼠的卵巢功能减退,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率。
  • 综述
    何玥, 李慧敏, 崔红梅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99-601.
    摘要 (168) PDF全文 (30) HTML (45)   可视化   收藏
    为扭转处于低迷状态的生育水平,中国政府积极调整人口生育政策,但逐渐宽松的生育政策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长期的低出生率对中国的人口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的低生育率是个体低生育水平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成本-价值”的不平衡对生育决策造成的负向影响。生育成本的提高和生育价值观的改变是育龄人群生育意愿改变的直接动力和深层动因,当前中国育龄人群的低生育意愿和低生育水平正是高看生育成本,低看生育价值的结果。
  • 综述
    潘婕, 张国英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94-598.
    摘要 (157) PDF全文 (21) HTML (44)   可视化   收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孕产妇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HDP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4.74%。与产前子痫前期相比,产后子痫前期/子痫可能与更高的孕产妇并发症相关。产后子痫前期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未被充分认识,早期识别产后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病因,早期诊断及早期处理产后子痫前期对于降低产后孕产妇并发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及预后角度对目前产后子痫前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提高临床医师对产后子痫前期的认识,降低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
  • 论著
    梁靖谊, 彭思佳, 孙晓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87-589.
    摘要 (143) PDF全文 (31) HTML (38)   可视化   收藏
    中央性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以后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与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及死亡关系密切,这类患者首选的分娩方式是择期剖宫产。前置胎盘伴植入又加重了产科出血的风险,因此,产前、产后应当采取措施积极预防出血的发生。当患者在产后存在抗凝指征需要抗凝治疗时,抗凝药物的使用与产后出血的预防又存在着潜在的矛盾。本文将报告1例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病例,患者为中央性前置胎盘伴植入,剖宫产术前曾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后形成了较大面积的肺栓塞,通过回顾、分析本病例产后肺栓塞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抗凝治疗措施,旨在提高对产后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 封面+目录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4): 0-0.
  • 论著
    陈笑征, 李一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42-546.
    摘要 (130) PDF全文 (71)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先天异常死亡资料,探究2016—2022年5岁以下儿童先天异常死亡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6—2022年北京市户籍儿童死亡资料,分析先天异常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年龄及地区分布情况。结果 (1)2016—2022年全市5岁以下户籍儿童先天异常死亡率下降显著(P<0.01),由62.3/10万(2016年)降至34.8/10万(2022年),降幅达44.1%。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其他先天异常死亡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先天愚型降幅不显著(P>0.05)。全市5岁以下户籍儿童先天异常死亡构成比由23.4%(2016年)降至18.1%(2022年),下降趋势显著(P<0.05)。(2)不同疾病死亡率变化存在城郊差异。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城市、远郊均显著下降(P<0.01),神经管畸形死亡率仅远郊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他先天异常仅城市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3)先天异常导致死亡发生在新生儿期的比例持续下降,不同先天异常疾病的死亡年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结论 北京市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城郊差异。可根据不同先天异常疾病的发生原因、城郊差异及死亡年龄特点,在不同时期(如孕前、孕中及儿童生后)、不同地区采取更加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儿童先天异常死亡率。
  • 论著
    宋羽曼, 杨闪闪, 江华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31-535.
    摘要 (126) PDF全文 (23)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产后体重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1月—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后检查的产妇,随机选择产后6周产妇6 500例,由专人进行问卷调查,盆底表面肌电检测,其中6 338例(97.5%)妇女返回了有效的回应问卷。将6 338例产妇分为产后SUI组(540例)和对照组(5 798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的分类标准分为低体重(BMI<18.5kg/m2)、体重正常(18.5 kg/m2≤BMI<24 kg/m2)、超重(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BMI≥28 kg/m2),对产后体重与产后SUI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估不同产后体重组SUI的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对不同产后体重组SUI和正常组的盆底肌电值进行比较。结果 产后SUI患病率为8.5%,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产后SUI的患病率分别是6.1 %、8.0 %、9.7 %和11.0 %,患病率随着产后BMI的增加逐渐上升 (P=0.0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超重组和产后肥胖组发生SUI分别是产后体重正常组的1.36倍(95%CI:1.09~1.68)和1.67倍(95%CI:1.11~2.53)。结论 产后超重和肥胖是产后SUI的高危因素,尽早做好产后体重管理,有利于减少产后SUI的发生风险。
  • 论著
    黄少娥, 谢丽清, 丁枝珠, 赵晓勇, 张晓丽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21-530.
    摘要 (125) PDF全文 (30)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对子痫前期滋养细胞凋亡、增殖、侵袭与迁移的调控。方法 收集40例正常妊娠组产妇和40例子痫前期(PE)组产妇胎盘组织,采用分娩后胎盘HE染色,胎盘组织中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体外培养HTR8/Svneo、JEG-3、JAR、BeWo滋养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STAT3沉默组(shSTAT3组)、STAT3过表达组(STAT3OE组)。应用5-AZA-DC处理,采用CCK8、流式细胞技术、Transwell侵袭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滋养细胞凋亡、增殖、侵袭与迁移。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胎盘组织中,与正常妊娠组相比,PE组血管腔变小,血管闭塞,血流量少,绒毛间质间纤维蛋白沉积,绒毛可见梗死、玻璃样变。WGBS检测出PE组甲基化水平显著增高,其中STAT3[(17.25±1.05) vs. (30.36±1.33),P<0.01]、PTEN[(13.33±0.71) vs. (23.05±1.17),P<0.02]、TSC2[(15.28±1.43) vs.(26.53±1.15),P<0.02]基因为甲基化差异显著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细胞株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AZA-DC干预后滋养细胞凋亡减少、增殖上调、侵袭与迁移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AT3基因是引起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基因,5-AZA-DC干预对子痫前期滋养细胞凋亡、增殖、侵袭与迁移作用和影响显著。5-AZA-DC可能成为介导表观遗传学治疗子痫前期的潜在药物。
  • 论著
    马一瑞, 谷雨, 李宏田, 周玉博, 刘建蒙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14-520.
    摘要 (124) PDF全文 (22)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孕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哺乳期饮食对子鼠离乳后炎性指标及铁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健康的SPF级Wistar雌性大鼠以1∶1比例随机分为孕前肥胖组和孕期过度增重组,根据哺乳期饮食进一步均分为孕前肥胖-哺乳期高脂饮食组(n=6)、孕前肥胖-哺乳期标准饮食组(n=6)、孕期过度增重-哺乳期高脂饮食组(n=6)、孕期过度增重-哺乳期标准饮食组(n=6)。每组随机抽取12只子鼠(雌雄各半),共48只子鼠纳入研究;出生后第21天离乳,离乳后均饲喂标准饲料。哺乳期第0、7、14、21、28、35和42天测量子鼠体重;第28、35和42天(离乳后第7、14和21天)检测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铁调素(hepcidin)、铁蛋白(ferritin)、血红蛋白(Hgb)、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结果 与哺乳期高脂饮食组相比,标准饮食可显著降低孕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子代的体重;显著降低孕前肥胖母鼠子代的IL-6(第28天,152.97 pg/mL vs. 105.24 pg/mL;第35天,155.15 pg/mL vs. 110.53 pg/mL;第42天,155.4 pg/mL vs. 139.02 pg/mL,P均<0.017)和Hepcidin的水平(119.99 ng/mL vs. 99.67 ng/mL,P<0.05),升高Mch(22.43 pg vs. 23.32 pg,P<0.05)和Mcv的水平(72.71 fL vs. 75.71 fL,P<0.05);显著降低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子代的IL-6水平(第35天,140.21 pg/mL vs. 127.57 pg/mL,P<0.017),升高Hgb(出生后第35天,107.25 g/L vs. 112.92 g/L,P<0.017)和Mcv的水平(72.90 fL vs. 74.34 fL,P<0.05)。此外,哺乳期标准饮食还显著降低了孕前肥胖母鼠子代的Ferritin(50.60 ng/mL vs. 42.06 ng/mL,P<0.05)和Hgb(110.53 g/L vs. 106.28 g/L,P<0.05)。调整炎性指标IL-6和Hepcidin后,哺乳期饮食对孕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子代多个铁相关指标的影响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哺乳期标准饮食可降低子鼠炎症反应、升高铁相关指标水平,且炎症反应可能在母鼠哺乳期饮食与子鼠铁相关指标的关联中发挥机制作用。
  • 论著
    王小蓉, 程桂荣, 向世强, 管付娟, 曾庆松, 王晓雯, 易村犍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66-570.
    摘要 (123) PDF全文 (19) HTML (3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乳酸菌联合氟康唑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临床疗效及对阴道免疫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1月—6月育龄期VVC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氟康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乳酸菌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用药安全性、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和阴道清洁度。结果 (1)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阴道瘙痒、疼痛、异常阴道分泌物、黏膜充血、黏膜水肿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恶心呕吐、皮肤过敏、头晕头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治疗14 d后炎性因子(IL-2、IL-13、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炎性因子(IL-8、INF-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用药4周后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用药14 d后阴道清洁度Ⅰ度、Ⅱ度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Ⅲ度、Ⅳ度病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乳酸菌联合氟康唑治疗VVC患者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快速改善患者症状,治疗后6个月VVC的复发率明显降低。该治疗方法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升T淋巴细胞水平,提高阴道清洁度,增加阴道局部免疫力。
  • 论著
    李莉, 王海燕, 乔杰, 李蓉, 刘平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56-560.
    摘要 (118) PDF全文 (21)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RPL)患者和正常生育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状态;检测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IT)后HLA抗体的转阳率;对比不明原因RPL患者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后HLA抗体与妊娠结局,评估HLA抗体是否可作为LIT预测妊娠结局的有效指标。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3日至2015年6月1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门诊就诊的不明原因RPL患者24例作为RPL组,同期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未孕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均在20~40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仪-微珠法,分别测定不明原因RPL患者LIT前后和健康生育者外周血的HLA特异性IgG抗体,根据HLA抗体状态分为4类,包括HLA-I类阳性、HLA-II类阳性、双阳性(HLA-Ⅰ类、Ⅱ类均阳性)和双阴性(HLA-Ⅰ类、Ⅱ类均阴性),比较两组人群HLA抗体状态,分析LIT后RPL患者HLA抗体的转阳率,及HLA抗体状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RPL患者HLA抗体状态与健康生育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T促进HLA抗体转阳,LIT后不同HLA状态的活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明原因PRL患者,LIT前HLA特异性IgG抗体与正常生育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T可以促进HLA抗体转阳,免疫治疗后PRL患者HLA特异性IgG抗体与妊娠结局无关,HLA特异性IgG抗体不能作为LIT预测妊娠结局的唯一参考指标,尚需要结合其他免疫指标综合分析。
  • 论著
    李丹, 焦利萍, 高雪峰, 李蓉, 迟洪滨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61-565.
    摘要 (118) PDF全文 (80) HTML (3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对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助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83 对女方存在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的夫妇资料,根据异常核型嵌合比例不同分为<10%组(71例)和>10%组(12例),以1∶2匹配166对染色体正常的夫妇,统计嵌合比例<10%组和嵌合比例>10%两组病例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IVF-ET)中的年龄、身高、BMI、不孕原因、不孕年限、基础内分泌值、双侧窦卵泡数、 IVF用药方案、当周期移植率、周期取消率、当周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 两个嵌合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的女性,嵌合比例<10%的低比例嵌合组其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活婴分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比例<10%的低比例嵌合的女性在妊娠过程中增加了流产的风险。
  • 论著
    程千慧, 刘菊芬, 靳蕾, 李智文, 任爱国, 王琳琳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1-9.
    摘要 (117) PDF全文 (34)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母体胎盘组织中15种在用农药(CUPs)与胎儿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308例对照和150例NTDs病例母亲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母体胎盘组织中的15种在用农药的浓度,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加权分位数之和(WQS)回归探讨胎盘的在用农药水平与NTDs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孕期农药接触和饮食习惯等信息。结果 本研究人群中15种在用农药总检出率为8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高水平氟吗啉组(OR=2.58,95%CI:1.10~5.90)NTDs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高水平吡唑醚菌酯组(OR=0.28,95%CI:0.08~0.86)和吡虫啉组(OR=0.38,95%CI:0.15~0.90)NTDs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但经Bonferroni校正后上述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WQS回归未显示胎盘中15种在用农药混合物对胎儿NTDs发生风险存在显著的联合暴露效应(OR=0.69,95%CI:0.14~3.45)。结论 本研究人群孕期在用农药暴露十分普遍,但未发现胎盘组织中15种在用农药浓度与胎儿NTDs发生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
  • 论著
    王慧, 刘晨, 曹丽芳, 张雪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36-541.
    摘要 (111) PDF全文 (17)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本院有晚期早产风险的孕妇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模式,评估最佳给药时机(距第1剂地塞米松给药后2~7 d分娩)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55名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分娩的在妊娠34~36周使用产前糖皮质激素的孕妇,年龄23~54岁,其中119名孕妇在34~36周接受了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在37周前分娩;另有36名孕妇在妊娠34~36周接受了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在足月分娩。根据产前糖皮质激素给药指征分为自发性早产风险组(98名)和医源性早产风险组(57名),自发性早产风险组孕妇年龄(31.8±4.3)岁,医源性早产风险组年龄(32.2±3.9)岁。比较两组产前糖皮质激素给药时机及孕妇特征的差异。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评估与最佳给药时机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55名有早产风险的孕妇在34~36周期间接受了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产前糖皮质激素最优给药时机的发生率为29.7%。其中医源性早产风险组孕妇在最优给药时机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自发性早产风险组(P<0.05)。与医源性早产风险组相比,自发性早产风险组的孕妇在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给药后间隔>7 d分娩更常见(P<0.05),发生足月分娩的机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源性早产风险的孕妇在最优给药时机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机会是自发性早产风险孕妇的8.68倍(95%CI :2.69~28.02),胎膜早破的孕妇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最优给药时机的机会是无胎膜早破孕妇的4.09倍(95%CI:1.24~13.45)。结论 不论给药指征如何,有晚期早产风险的孕妇在最佳给药时机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的可能性均很低。但产前糖皮质激素给药指征为医源性早产的孕妇更有可能在最佳给药时机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除此以外,胎膜早破也是产前糖皮质激素最优给药时机的影响因素。
  • 论著
    王润芳, 刘翠莲, 刘丽, 刘晓丹, 霍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71-575.
    摘要 (105) PDF全文 (122) HTML (3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胎盘植入性疾病(PAS)产前漏诊病例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和围产结局。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319例PAS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产前漏诊60例,产前诊断2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胎盘植入高危因素和围产结局。结果 与产前诊断组相比,产前漏诊组前置胎盘发生率低,胎盘植入程度轻,IVF-ET术和宫腔镜手术史是产前漏诊PA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产前漏诊组产时/术中出血、严重产后出血率、血液制品用量、子宫切除率、转入ICU、新生儿早产率均低于产前诊断组(P均<0.05),但两组二次手术率、大量输血率、手术并发症无差异。结论 不伴有前置胎盘的PAS产前漏诊率高,IVF-ET术和宫腔镜手术史是产前漏诊PAS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发生严重的围产期并发症。
  • 论著
    李燕珍, 吴歆怡, 赖贺, 陈文芬, 曾俐琴, 李智敏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76-579.
    摘要 (102) PDF全文 (13) HTML (3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血hCG(RPhCG)与静脉血hCG(VhCG)比值(RPhCG/VhCG)在异位妊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统计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582名可疑异位妊娠同时合并有盆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静脉血hCG、腹腔血hCG及两者比值(RPhCG/VhCG)、治疗方式、术后诊断及预后等。582名患者中异位妊娠568例作为异位妊娠组,宫内妊娠14例作为宫内妊娠组,重点分析两组患者RPhCG/VhCG比值,比值大于>1或比值≤1,治疗过程,术后诊断及预后。结果 异位妊娠组中位RPhCG/VhCG为15.4(4.1~48.1),宫内妊娠组中位RPhCG/VhCG为0.6(0.5~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2,P<0.01)。以RPhCG/VhCG >1为诊断标椎,其诊断异位妊娠的灵敏度为96.1%,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38.9%,总的诊断符合率96.2%,ROC曲线下面积为1.0。RPhCG/VhCG >1,基本可诊断异位妊娠。RPhCG/VhCG <1,宫内妊娠合并腹腔内出血可能性大,异位妊娠的诊断需谨慎。结论 腹腔血hCG与静脉血hCG比值在合并腹腔内出血的异位妊娠患者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 论著
    王国倩, 崔金全, 邵文嘉, 李诗雅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51-555.
    摘要 (102) PDF全文 (18)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的血清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变化与疾病临床特征和TH因子间的关系,为RSA患者开展卵巢储备功能评估的必要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7月来本院就诊的105例RSA患者作为RSA组,同期在本院生殖中心因男方因素或输卵管因素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无自然流产史的136例健康女性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人群均排除饮酒及吸烟史,年龄在20~40岁之间。RSA组根据能否查出原因分为已知原因RSA组(ERSA)和不明原因RSA组(URSA)。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测定外周血清AMH值(ng/mL)和淋巴细胞因子的浓度(pg/mL)。结果 RSA组总体AMH水平、≤30岁、>35岁两个年龄段的AMH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0.05),URSA AMH 水平低于正常组和ERSA组(P<0.05),RSA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发生率高于正常组(P<0.05)。不同妊娠丢失类型间的AMH水平有差异(P<0.05)。与流产2次的RSA患者相比,流产≥3次的AMH水平降低、DOR发生率增高(P<0.05)。AMH对RSA诊断的AUC为0.647,截断值为1.7 ng/mL(P<0.05)。RSA组及URSA组TNF-α、TNF-α/IL-4、TNF-α/IL-10与AMH负相关(P<0.05);URSA组AMH还与IFN-γ/IL-4、IFN-γ/IL-10负相关,与IL-4正相关(P<0.05)。结论 RSA患者中AMH水平显著降低,RSA患者评估中应考虑增加卵巢储备功能测试。
  • 论著
    李娜, 杨悦, 王凤梅, 陈敏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83-586.
    摘要 (101) PDF全文 (7)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产时胎心减速数学特征(减速持续时间比例与单位时间减速区面积)对围产期缺氧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4月北京市民航总医院分娩的150例产妇,分为胎儿窘迫组(n=57)、新生儿窒息组(n=5)和正常组(n=88)三组。记录所有入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周、孕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胎盘脐带情况、羊水性状、Apgar评分、产时胎心监护情况,新生儿分娩时脐动脉血气结果。结果 胎儿窘迫组及新生儿窒息组羊水污染率明显高于正常组。胎儿窘迫组及新生儿窒息组手术助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单位时间重度变异减速个数、减速持续时间比例和单位时间减速区面积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减速持续时间比例和单位时间减速区面积为基础,可在今后的研究中建立产时胎心监护与新生儿结局的数学模型指导临床。
  • 病例报告
    唐玥, 李璐璐, 宫丽霏, 杨海河, 赵金琦, 孔元原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73-77.
    摘要 (100) PDF全文 (7)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回顾性分析1例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缺乏症患儿诊断随访资料,患儿男,生后4天新生儿筛查示游离肉碱升高伴长链酰基肉碱下降,基因检测示CPT1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给予喂养指导,随访至24月龄未出现临床症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缺乏症可筛可治,经早期诊断及合理随访干预总体预后较好,但该病的长期管理及远期预后仍待深入研究。
  • 论著
    肖玲, 刘晨, 杨桦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80-582.
    摘要 (84) PDF全文 (30)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单胎妊娠不同指征宫颈机能不全患者行宫颈环扎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01 月至 2022 年 0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产科收治的因宫颈机能不全行Mcdonald 宫颈环扎术治疗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指征分为预防性环扎17例,治疗性环扎组34例,对各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性环扎组34例,其中足月分娩19例,早产7例,晚期流产8例;预防性环扎组17例,其中足月分娩13例,早产3例,晚期流产1例;预防性环扎组的分娩孕周、延长孕周、环扎孕周及晚期流产与治疗性环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均能延长妊娠孕周,能降低流产或早产的发生风险。
  • 论著
    曹会茜, 王欲琦, 顾芳, 田文冰, 严培蕾, 费智红, 徐曼, 孙程浩, 杨艳玲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56-60.
    摘要 (84) PDF全文 (7) HTML (2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多种遗传代谢病新生儿筛查初筛可疑阳性的早产儿转归及远期心理行为发育情况。方法 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出生的早产儿186例,通过干血斑检测氨基酸、酯酰肉碱谱,筛查多种遗传代谢病,并在高危儿门诊系统随访,在矫正月龄6月龄和12~18月龄分别进行盖塞尔(Gesell)法神经心理评估。根据氨基酸、酯酰肉碱谱检测结果分为初筛可疑阳性组和阴性组。结果 早产儿186例中初筛可疑阳性75例,阴性111例。初筛可疑阳性的早产儿中氨基酸代谢异常占50.0%,脂肪酸代谢异常占43.4%,有机酸代谢异常占6.6%。其中前五位可疑阳性异常的指标有精氨酸升高(占25.5%)、游离肉碱升高(占15.1%)、蛋氨酸升高(占12.3%)、十八碳酰肉碱降低(占11.3%),异戊酰肉碱升高(占7.6%)。与多种遗传代谢病初筛阴性组比较,初筛可疑阳性组早产儿矫正月龄6月龄时大运动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32~36周早产儿中初筛可疑阳性的早产儿在矫正月龄6~18月龄Gesell神经心理评估无差异性(P>0.05)。母亲孕25~31周早产儿中初筛可疑阳性组矫正6~18月龄Gesell评估结果在精细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方面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氨基酸、酯酰基肉碱谱初筛可疑阳性的早产儿半岁内大运动和个人社会发育落后,母亲孕25~31周早产儿矫正6~18月龄在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方面落后。
  • 论著
    赵乐, 王朝霞, 张三元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51-55.
    摘要 (83) PDF全文 (12)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子宫内膜癌节律基因CLOCK表达的影响及其参与疾病进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按照患者的年龄、孕产次、工作经历、教育信息及环境等背景匹配筛选出有夜班史的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为节律异常组,无夜班史6例为节律正常组,采用qPCR法、Western blot检测两组节律基因CLOCK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表型蛋白(E-cadherin、vimentin)及CLOCK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CLOCK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表型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OCK mRNA及蛋白在节律异常组子宫内膜癌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提示CLOCK阴性率和E-cadherin阴性率、vimentin阳性率在有夜班史、FIGO分期II-III期、深肌层浸润的肿瘤中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OCK表达和E-cadherin、vimentin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夜班造成的昼夜节律紊乱下调了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LOCK基因的表达,节律基因CLOCK参与肿瘤组织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是子宫内膜癌进展的可能机制,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论著
    车祺, 王琳, 刘素英, 董曦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44-50.
    摘要 (82) PDF全文 (13)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1个 Angelman 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及单基因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M)。方法 选取 2023 年 4 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科就诊的 1 个Angelman综合征家系为研究对象。应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S-MLPA)法验证家系15q11.2-q13 区域SNRPN u5基因拷贝数缺失及甲基化异常,通过ASA芯片分析家系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构建单体型。通过卵胞浆内单精注射技术进行体外授精,进行第三天卵裂期胚胎活检,运用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二代测序及SNP连锁单体型分析等技术检测胚胎是否携带15q11.2-q13 区域SNRPN u5基因变异和 4 Mb以上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结果 先证者及弟弟均存在 15q11.2-q13 印记区SNRPN u5拷贝数缺失和甲基化异常,拷贝数缺失遗传自母亲,母亲存在此区域拷贝数缺失,而甲基化状态正常。成功构建家系单体型后,临床促排卵获得1枚卵裂期胚胎,PGT-M 结果提示该胚胎携带遗传自母亲的致病性SNRPN u5拷贝数缺失,且存在多条染色体拷贝数异常,不建议进行胚胎移植。结论 PGT-M 技术可帮助Angelman 综合征患者的家系进行生殖干预,预防患儿的出生,是帮助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家庭进行优生的一种重要方式。
  • 论著
    张瑞芳, 刘蕊, 杜晓娟, 范果叶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24-27.
    摘要 (75) PDF全文 (12)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影响高危儿随访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高危儿随访管理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19年— 2021年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建立档案的高危儿完整资料675份,分析影响随访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随访依从性好的高危儿占49.6%(335/675)。在本地居住、高危因素较多、母亲受教育程度较高、养育人为父母同时有他人、对医疗机构信任、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为医疗机构的高危儿随访依从性较高(P均<0.05)。结论 通过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增强家长的保健意识;同时加强卫生保健人员尤其是基层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并提供方便可及的保健服务,从而提高高危儿的随访依从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 论著
    贾晓倩, 刘晓途, 邱爱琴, 林珊珊, 李智文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10-17.
    摘要 (74) PDF全文 (27)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苯并芘(BaP)暴露致神经管缺陷(NTDs)小鼠模型研究神经管闭合异常母体外周血代谢谱的变化,以及组蛋白修饰在其中可能的机制作用。方法 将健康ICR孕鼠分为BaP暴露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孕第7~9天腹腔注射BaP或玉米油,孕9.5 d收集孕鼠外周血血清及胎鼠。根据胎鼠NTDs表型,将BaP暴露组再分为BaP_NTDs组和BaP_nonNTDs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非靶向检测血清的代谢物水平,分析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并利用KEGG数据库分析涉及的代谢通路;基于RNA-seq技术和CUT&Tag技术分别检测胎鼠神经组织中基因表达水平及H3K27me3和H3K27ac组蛋白修饰水平,针对代谢组中发现的关键通路,进一步分析可能的致病基因及表观作用机制。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BaP_NTDs组共鉴定到44种差异代谢物;相较于BaP_nonNTDs组,BaP_NTDs组共鉴定到1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溶血磷脂酰胆碱表现为只在BaP_NTDs组特异性升高。BaP_NTDs组与对照组以及BaP_NTDs组与BaP_nonNTDs组的差异代谢物均涉及磷酸戊糖途径。胎鼠神经组织转录组测序和组蛋白测序数据显示,磷酸戊糖途径中的Aldob基因在BaP_NTDs组的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31.06倍,是BaP_nonNTDs组的9.68倍,且均伴有启动子区H3K27ac组蛋白修饰水平升高。结论 BaP暴露致NTDs的孕鼠外周血中关键差异代谢物可能是溶血磷脂酰胆碱,磷酸戊糖途径中Aldob基因组蛋白修饰可能是致病机制之一。
  • 论著
    李莘, 郭晓兰, 郭金, 王秀伟, 官臻, 梁颖超, 于佳璐, 朱智强, 杨爱云, 王建华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36-43.
    摘要 (74) PDF全文 (13) HTML (2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小鼠和细胞模型,探究碳酸锂(Li2CO3)在小鼠胚胎神经发育过程中对细胞周期及其关键基因的影响。方法 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Li2CO3诱导的神经管畸形(NTDs)小鼠模型,以350 mg/kg Li2CO3在胚胎第7.5 d干预C57BL/6J孕鼠,观察子代发育情况;利用0.5、1、1.5、2、2.5、3、5及10 mM的Li2CO3处理小鼠神经干细胞NE4Cs及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系,采用噻唑兰、5-乙炔基-2-脱氧尿苷标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存活、增殖及周期;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关键基因的表达。结果 350 mg/kg Li2CO3影响胚胎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NTDs发生率32.7%(18/55);低浓度Li2CO3处理后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G1期细胞,增加S期与G2/M期,促进细胞增殖;小鼠和细胞模型中均发现Li2CO3干预后细胞周期关键基因cyclin Acyclin D1Cdk2Cdk4表达显著上升(P<0.01)。结论 Li2CO3通过上调细胞周期关键基因cyclin Acyclin D1Cdk2Cdk4的表达,扰乱细胞周期引起细胞异常增殖,导致NTDs发生。
  • 论著
    徐琳, 韩程成, 赵蓓, 武轩迪, 续靖宁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61-64.
    摘要 (72) PDF全文 (7)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DP)患者剖宫产后产褥期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可能因素。方法 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将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140例HDP剖宫产妇分为感染组(13例)和未感染组(127例);产妇入组后建立档案,由培训通过的研究人员调查产妇的情况(采用专用调查表),首先确定无菌条件,然后专业人员采集感染患者阴道或宫颈分泌物、血液、痰液及尿液,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析HDP产妇感染类型及其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多因素分析HDP患者剖宫产后发生产褥期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出16株,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达37.5%(6/16),铜绿假单胞菌次之,占比12.5%(2/16),阴沟杆菌占6.3%(1/16);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占25.0%(4/16),表皮葡萄球菌占6.3%(1/16)。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产前BMI、妇科炎症、产前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史、手术季节、手术时间、是否接台手术及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方面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提示,产前BMI、妇科炎症、产前胎膜早破、手术季节、手术时间均是HDP患者剖宫产后发生产褥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DP患者产褥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次之,产前BMI、妇科炎症、产前胎膜早破、手术季节、手术时间均是HDP患者剖宫产后发生产褥期感染的影响因素。
  • 论著
    赵春霞, 张敬旭, 王晓莉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18-23.
    摘要 (72) PDF全文 (15)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干预对改善三岁以下留守儿童看护人家庭养育实践的效果。方法 儿童早期发展综合干预于2014年7月—2016年12月在晋黔两省四县80个村开展,为3岁以下留守儿童提供喂养和回应性照护的综合干预。采用类实验设计,评价干预对三岁以下留守儿童看护人家庭养育态度和实践的改善效果。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7—9月对3岁以下儿童看护人进行基线和干预后调查,基线调查纳入干预组695对、对照组478对、干预后调查纳入干预组740对、对照组514对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分析。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干预效果,分析干预剂量和养育照护实践之间的关系,并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等混杂因素。结果 经过2年的干预,干预组留守儿童接受回应性照护的比例从基线时的74.1%(515/695)提高到干预后的79.2%(585/739),提高了5.1%。同期内对照组进行回应性照护的比例下降了29.3%。应用双重差分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干预对留守儿童回应性照护有显著改善效果(OR:13.11; 95%CI:7.06~25.35)。干预组留守儿童过去1个月内遭受暴力管教的比例下降了10.9%(由基线52.7%(366/695)到干预后41.8%(309/739)),对照组上升了4.4%(由基线50.0%(239/478)到干预后 54.4%(279/513)),调整后OR值为0.57(95%CI:0.40~0.82)。但干预对留守儿童图书、玩具拥有率、照顾不周、看护人体罚态度未见显著效应。与低于每月一次的服务利用频次相比,1次/月~1次/周的服务利用频次与回应性照护、暴力管教发生改善有关(P<0.05)。结论 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看护人回应性照护及暴力管教实践。应保证每月至少一次的干预频次,促进看护人提供良好的养育照护实践。
  • 论著
    吴明顺, 倪铁英, 张晴, 李琳琳, 房博, 刘菊芬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28-35.
    摘要 (72) PDF全文 (15) HTML (2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烟台市3~17岁未成年人急症发病的流行特点、疾病顺位、死因顺位等特征,并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选取2016—2021年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全部3~17岁未成年人病例资料分析,以烟台市教育局提供的各年度学生数据为分母分别计算未成年人院前急症的发生率、死亡率,描述不同时间(年)、不同地区(城乡)、不同人群(性别、学龄段)的分布特征。结果 总体看,烟台市3~17岁未成年人院前急症发生例数2016—2019年逐年增长,2020年下降,2021年出现反弹。从病种看,伤害及疾病的占比分别为56.1%、43.9%;溺水、交通伤、跌落伤为前三位死因;从性别看,男童院前急症年发生率为501.8/10万~600.2/10万,女童为361.7/10万~431.6/10万;从学龄段看,高中生年发生率最高(919.9/10万~1 058.6/10万),小学生年发生率最低(275.5/10万~357.6/10万)。从区市分布看,龙口市、开发区的历年发生率居前(超过500/10万),海阳、栖霞年发生率较低(304.2/10万~467.3/10万)。死亡率男性呈现先下降后趋稳,波动范围7.5/10万~10.0/10万,女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趋稳,波动范围3.6/10万~5.6/10万。道路、家庭是主要事发现场。不同伤害、不同疾病的性别差异、学龄段差异和城乡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6—2021年烟台市3~17岁未成年人院前急症男女发生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死亡率较为平稳。针对伤害等急症应加大防控力度,加强相关安全健康教育,在学校等公共场所配备必要急救设备,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减少伤害等急症的发生和危害。
  • 综述
    何亚伦, 丁杰, 俞超芹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94-98.
    摘要 (68) PDF全文 (9)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与不孕症密切相关。然而,EMs影响生育能力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证实,细胞焦亡可能在导致EMs女性生殖能力降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的非凋亡程序性细胞坏死形式,其特征在于快速的质膜破裂和促炎内容物的释放。本文综述了细胞焦亡的主要分子机制和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细胞焦亡与炎症、类固醇激素的关系及其在EMs进展中的作用,分析了细胞焦亡可能通过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卵巢储备功能导致EMs相关不孕症。
  • 综述
    沙群芳, 李茂军, 石伟, 唐彬秩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86-90.
    摘要 (67) PDF全文 (14)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胃肠道的肠神经系统、黏膜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生理情况下可以维持胃肠道生理稳态;在感染和炎症期间,各系统之间相互诱导发生变化,参与胃肠道病理进程。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回顾近年来关于胃肠道的肠神经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在生命早期中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动态联系和相互作用,及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的研究新进展。
  • 论著
    林丽珊, 石敏, 雷磊, 李天爽, 何珊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65-69.
    摘要 (63) PDF全文 (4)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盆底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在不同孕期增重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2020年9月——2022年3月在本院产检分娩且产后早期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的170例初产妇资料,根据孕期增重情况分三组:增重11.5~16 kg组(对照组),增重小于11.5 kg组,增重大于16 kg组。所有产妇在产后首次复诊时及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后均行经阴道三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电指标及盆底超声指标变化。结果 三组产妇在年龄、孕前BMI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产后首次行盆底超声提示,增重大于16 kg产妇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尿道倾斜角、肛提肌裂孔及膀胱后角大于增重小于11.5 kg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大于16 kg组在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及膀胱后角较增重小于11.5 kg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电评估提示,三组产妇在快肌阶段得分(F=16.88,P<0.05)、慢肌阶段得分(F=25.21,P<0.05)、总得分(F=23.33,P<0.05)上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膀胱后角均较治疗前小,且盆底肌电评估的总得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孕期增重过多对其盆底功能影响较大,盆底超声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评价及恢复具有较好的价值,适当的孕期体重管理对初产妇盆底功能有益。
  • 病例报告
    周焕珍, 陈星宇, 马建英, 杨宏梅, 郑洪存, 王爱萍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82-85.
    摘要 (49) PDF全文 (13)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例ADNP基因新发杂合变异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病例。该患儿为1岁6月男童,存在有特殊面容、智力发育低下、运动、语言发育迟缓、小手等临床表现,基因分析显示患儿ADNP基因有一个新发变异位点C.460_461insAA(p.P154Qfs*7),为移码突变。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可累及多系统,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 综述
    赵璐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99-102.
    摘要 (48) PDF全文 (15) HTML (26)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管畸形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不仅是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存活婴儿终身残疾的重要原因。细胞自噬是胞质“更新”的过程,对细胞命运的决定至关重要。自噬可能参与胚胎发生和出生后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死亡和分化所需的特定胞质重排。发育中的神经上皮在神经形成期间具有对于神经形成或神经管闭合必不可少的高水平的自噬,自噬异常时可导致神经管畸形。本文关注于细胞自噬在神经管畸形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当前及今后研究发病机制和预防神经管畸形提供参考。
  • 封面+目录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0-0.
  • 病例报告
    杨武, 顾佳乐, 马丽娟, 仇晶莹, 樊畇秀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78-81.
    摘要 (46) PDF全文 (8)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脑腱黄瘤病的罕见首发表现之一,报道宁夏地区首例以胆汁淤积性黄疸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脑腱黄瘤病,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患儿男,46天,主因“皮肤黄染1个月余”入院。血生化示TBil 205.3μmol/L,DBil 154.1 μmol/L,ALT 126 U/L,AST 177 U/L,ALP 613 U/L,GGT 146 U/L,TBA 85.32 μmol/L,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超声、核磁、胆道造影检查均未见胆道系统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示CYP27A1 c.1184+1G>A、大片段缺失复合杂合变异,确诊为脑腱黄瘤病,给予鹅去氧胆酸治疗,随访近3年,患儿胆红素、肝功能恢复正常,无其他系统异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