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杨丰瑞, 王海燕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98-300.
    复发性妊娠丢失病因复杂,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原因不明。免疫、微生物等因素是不明原因复发性妊娠丢失的潜在病因之一。NK细胞是女性生殖道中的重要免疫细胞,参与妊娠抗感染免疫、滋养层侵袭和子宫螺旋动脉重塑,维持正常妊娠。在感染、内分泌异常、生殖道菌群失调等病理状态下,NK细胞可能通过破坏母胎界面免疫稳态和影响滋养层侵袭与子宫螺旋动脉重塑介导妊娠丢失发生。本文综述了人体NK细胞亚群及其作用,提出了NK细胞在复发性妊娠丢失发病中的可能参与机制,以期为复发性妊娠丢失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论著
    徐文婕, 白承续, 陈东妮, 吴双胜, 郭欣, 杨鹏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58-261.
    目的 分析2015—2022年间北京市青少年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疫情特征,为科学防控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选择2015—2022年期间年龄在13~22岁,疾病诊断为HIV/AIDS的报告病例,对校内和校外青少年中的流行情况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共报告HIV/AIDS病例2 417例,13~22岁青少年的HIV/AIDS报告发病率从2015年的21.4/10万下降到2022年的9.5/10万(P趋势=0.007)。其中校内青少年的HIV/AIDS报告发病率从2015年的14.2/10万下降到2022年的2.8/10万(P趋势=0.008);校外青少年的HIV/AIDS报告发病率在24.0/10万~50.0/10万之间波动,无明显趋势性变化(P趋势=0.8);男性HIV/AIDS报告发病率远高于女性;中学、大学阶段,校外青少年的HIV/AIDS报告发病率分别是校内青少年的4.1倍、1.6倍;传播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86.9%(2 100/2 417)。结论 近年来北京市青少年中艾滋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校内青少年中报告发病率下降明显,校外青少年无明显趋势性变化,应重点针对校外青少年中男男性行为者开展干预工作。
  • 论著
    夏玉婷, 崔向荣, 张三元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72-278.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铜死亡相关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集官网和UCSC Xena数据库下载子宫内膜癌患者的RNA-seq表达数据及相应的临床数据,筛选出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铜死亡相关基因。用LASSO回归构建风险评分,分析风险评分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利用风险评分和其他临床特征构建预后模型。通过DAVID网站对铜死亡相关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分析。结果 构建了由3个铜死亡相关基因形成的风险评分,该评分可较准确区分高、低风险病人,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GO和KEGG富集显示,铜死亡相关基因主要参与柠檬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等信号通路,风险评分和其他临床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列线图可较准确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结论 本文研究构建了铜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可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临床指导。
  • 论著
    陈振波, 温娜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33-236.
    目的 探讨分析妊娠合并结核延迟就诊和及时就诊孕妇的临床特征、转归及围产结局差异,为改善结核孕妇预后提供经验思路。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结核病研究所的妊娠合并结核孕妇的病历资料,分为延迟就诊组和及时就诊组,分析两组孕妇临床症状、结核转归及围产结局。结果 延迟就诊组中,以意识障碍就诊的患者7例(16.2%)显著多于及时就诊组1例(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头痛、胸闷憋气、咳嗽咳痰及体重减轻症状就诊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就诊组和及时就诊组中转归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分别为38例(82.6%)和5例(27.7%)、重症(神经系统后遗症、昏迷)27例(58.6%)和3例(16.6%)、死亡3例(6.5%)和0例(0.0%)、病情平稳6例(13.0%)和10例(55.5%),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产结局中,延迟就诊组和及时就诊组在年龄、孕前体重、终止妊娠方式、结核类型、新生儿体重、活产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就诊组的诊断孕周(22.2±6.5比15.4±7.3)、终止妊娠孕周(28.6±9.3比23.7±14.6)较及时就诊组偏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结核容易发生延误诊治;有必要加强孕妇结核宣教、提高医生对妊娠合并结核警觉性,做到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孕妇结核预后及围产结局。
  • 论著
    刘春雨, 郭薇, 张龑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29-232.
    目的 探讨脐带过度扭转的产妇在产时胎心监护图形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1年12月于北京某三甲医院产科住院分娩时发现脐带过度扭转的单胎孕妇122例(扭转组),同期住院的无脐带过度扭转136例产妇(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分娩方式、围产儿结局,及不同程度脐带过度扭转的胎心监护特征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扭转组与对照组间产妇的平均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方式(剖宫产或阴道顺产)、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脐带长度、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组的Ⅱ类、Ⅲ类胎心监护图形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脐带重度扭转与轻度扭转相比,更易发生胎儿窘迫、出现Ⅱ类、Ⅲ类监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带过度扭转存在一定的孕期高危因素,增加了剖宫产和阴道助产的机会,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增加,其大部分监护图形正常,但Ⅱ类,Ⅲ类图形明显增加。
  • 论著
    饶颖婷, 钟美龄, 夏玉雯, 马一迪, 张耀云, 董妍君, 张依航, 刘顺恺, 吴美琦, 贾美香, 王晓莉, 方海, 张亚黎, 李智文, 张乐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01-508.
    摘要 (219) PDF全文 (93) HTML (2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家庭的照顾负担现状,并探究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22年12月16日~2023年02月20日在ASD家长社群及ASD康复中心发放电子问卷,对ASD患儿及其家庭的一般情况以及家长的照顾负担水平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家长问卷141例,回收有效答卷114例。选用中文版Zarit护理负担量表(ZBI)评估ASD患儿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根据量表总得分划分为无或极轻度负担(0~20分)、轻度负担(21~39分)、中度负担(40~59分)和重度负担(60分及以上)。使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ASD患儿家长的照顾负担总分为(52.8±12.0)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负担分别有15例(13.2%),64例(56.1%)和35例(30.7%)。家庭结构、家长的社会支持水平、是否因照顾患儿而误工以及是否收到儿童康复救助补贴为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R2=0.373,F=4.957)。结论 大多数ASD患儿家庭面临着中度至重度的照顾负担,应提高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并为ASD患儿照顾者提供心理、社会和经济支持,以缓冲照顾负担。
  • 论著
    邱芸菲, 李梦诗, 石慧峰, 赵春霞, 王晓莉, 张敬旭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01-206.
    目的 了解农村贫困地区0~3岁留守儿童可疑发育迟缓现状及家庭养育环境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8年选取5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调查,使用修订版婴儿-学步儿家庭环境观察测评表(IT-HOME)评估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使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三版(ASQ-3)对儿童早期发育情况进行筛查。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留守儿童早期可疑发育迟缓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养育环境对0~3岁农村留守儿童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878对3岁以下留守儿童及其看护人。0~3岁留守儿童总体可疑发育迟缓率为31.8%。控制了儿童性别、年龄、低出生体重、留守类型及看护人性别、年龄、民族、教育、抑郁和家庭拥有交通工具和电器数量后,缺乏刺激性的家庭环境是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问题解决、个人-社会五个能区以及总体可疑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3(95% CI: 1.51~4.24)、2.00(95% CI: 1.12~3.57)、2.17(95% CI: 1.31~3.61)、3.94(95% CI: 2.42~6.42)、2.52(95% CI: 1.47~4.32)、2.97(95% CI: 1.95~4.51)。结论 调查地区0~3岁留守儿童早期发育状况不容乐观,缺乏刺激性的家庭养育环境会增加留守儿童早期可疑发育迟缓的风险。
  • 论著
    鲍成臻, 张雯, 刘凤洁, 韩历丽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07-212.
    目的 对育龄期女性抑郁症发病、患病和伤残损失寿命年进行分析与预测,从而为今后妇女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对比分析1990—2015年中国育龄期(15~49岁)女性抑郁症分布差异,并使用GM(1,1)模型预测2025年和2030年育龄期女性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结果 近年来,恶劣心境对中国育龄期女性健康的影响相对增加。2030年育龄期女性因抑郁症所致健康损失可能进一步减小,40~49岁女性抑郁症的发病和患病情况可能超过育龄期女性的平均水平。结论 用于防治育龄期女性抑郁症的卫生服务应根据年龄和病种的分布特点进行合理分配,应重视更年期女性心理保健和恶劣心境的防治。
  • 论著
    杜立燕, 田美玲, 孟凡学, 高静, 张英奎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42-246.
    目的 了解河北省新生儿中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妇幼健康工作政策和规划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7—2021年河北省21所危重孕产妇监测医院中出院且妊娠满28周的所有单胎活产儿的孕产妇及新生儿相关数据,分析SGA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单胎活产儿205 707例,SGA发生率为15.9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产妇年龄<20岁或≥40岁、产妇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中专、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痫前期、早产是SGA发生的危险因素;经产妇、妊娠期糖尿病、产前贫血是新生儿发生SGA的保护因素。结论 建议适龄怀孕,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及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早期规范管理,切实降低SGA的发生率。
  • 论著
    王文玲, 韩翠柳, 马洁, 朱开春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79-282.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现状,分析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HPV分型检测的2 447例患者资料,其中705例HR-HPV感染且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或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病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入选本研究。依据病理诊断分为宫颈炎组、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SIL)组和宫颈癌组。分析不同宫颈病变患者HR-HPV亚型与各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HPV总的阳性感染率为54.84%(1 342/2 447)。本研究纳入的705例患者中,单一感染率为70.92%(500/705),多重感染率为29.08%(205/705)。不同年龄段宫颈病变患者HR-HPV多重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25<~≤35岁年龄组多重感染率最高(36.55%)。HPV16、39、56、59、66型检出率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逐渐加重,HR-HPV多重感染率呈降低趋势(P趋势<0.05)。结论 新疆地区HPV阳性率较高,本地区不同宫颈病变患者HR-HPV感染率前五的亚型分别是:HPV16、52、58、39、51/53型。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增高,HR-HPV多重感染率逐渐降低。
  • 论著
    翟倩, 张颖, 张建芳, 田国华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37-241.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碎片指数(DFI)、血清25-羟化维生素D [25(OH)VD] 总量与精液常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627名男性不育患者的检查数据,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分析精液常规参数,手工法检测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精子DFI,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系统检测血清25(OH)VD总量,采用SPSS 25.0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精子DFI与精子总数、浓度、前向运动率(PR)、总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的相关性,以及血清25(OH)VD总量与精子总数、浓度、PR、总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DFI的相关性。结果 精子DFI与精子总数、浓度呈负相关,但其相关系数绝对值均<0.1,临床价值较小(r =-0.082、-0.094,P均<0.05),与精子PR、总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呈负相关(r=-0.519、-0.534、-0.327,P均<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25(OH)VD总量与精子总数、浓度、PR、总活动率无相关性(r =-0.009、-0.020、0.059、0.054,P>0.05),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呈正相关(r =0.147,P<0.001),与精子DFI呈负相关(r =-0.294,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子DFI与精子PR、总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呈明显负相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子质量,精子DFI检测与精液常规参数可以互为补充,为全面、客观评估男性生育力提供有效信息;血清25(OH)VD总量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呈正相关,与精子DFI呈负相关,可作为评估男性生育力的参考指标。
  • 论著
    常雪凝, 孙灵丽, 古海林, 李瑞珍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24-228.
    目的 分析武汉市孕妇孕期家庭暴力的流行特征及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为预防孕期家庭暴力及不良出生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武汉市同济医院、硚口区妇幼保健院和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对前来进行孕期检查的806名孕妇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妇的一般特征、孕产史、家庭经济水平、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情况,并采用虐待评估筛选量表(AAS)调查家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来评估抑郁症状。分娩后收集出生结局。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家庭暴力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结果 家庭暴力流行率为18.3% (146/797)。丈夫性格,妊娠并发症,抑郁症及家庭暴力均可增加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的风险(P<0.05),影响系数分别为0.107,0.084,0.095和0.099。结论 丈夫性格外向、降低孕期家庭暴力、抑郁症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 论著
    杨晶, 续靖宁, 韩城程, 马蓉, 徐琳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19-223.
    目的 检测子痫前期患者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子痫前期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48)和重度组(n=32),另选取同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健康孕妇80例为对照组。比较子痫前期患者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HDAC4水平、HDAC6水平与子痫前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血清HDAC4水平与血清HDAC6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DAC4、HDAC6水平对子痫前期发生的评估价值。结果 子痫前期患者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甘油三脂、HDAC4、HDAC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HDAC4、HDAC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DAC4、HDAC6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536、0.614,P均<0.001);子痫前期患者血清HDAC4水平与HDAC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DAC4、HDAC6、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是发生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HDAC4、HDAC6二者联合预测子痫前期发生的AUC为0.886,敏感度为87.50%,特异性为78.75%,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检测-HDAC4=2.564、Z联合检测-HDAC6=4.083,P均<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HDAC4、HDAC6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对孕妇发生子痫前期有较好参考价值。
  • 论著
    沈苏琴, 刘康生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87-291.
    目的 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lowTreg)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NK细胞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9.5—2021.11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乳腺癌组,选择46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受试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NK细胞表达情况水平,同时检测了 Luminal A ,Luminal B ,HER2 过表达,三阴型四组分子分型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乳腺癌组患者除Treg,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外,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指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除了CD8+细胞和 Treg 细胞水平逐渐升高,其余指标细胞水平逐渐降低(P<0.05);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CD3+(58.3±4.2)、CD4+(26.9±4.3)、CD4+/CD8+(1.1±0.2)以及NK(12.6±2.3)细胞水平比较无淋巴结转移(62.2±5.2、32.6±4.3、1.3±0.2、16.7±2.7)患者显著降低(P<0.05),而CD8+细胞百分比(31.6±3.0)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患者(27.9±3.6)显著升高(P<0.05);三阴型组CD3+和CD4+指标高于其余三组,CD8+和CD4+ /CD8+指标明显低于其余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存在广泛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失调,且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与肿瘤进展、淋巴结转移有关,监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可为临床应用免疫治疗配合手术与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一定参考。Treg 细胞(CD4CD25CD127lowTreg)与肿瘤免疫抑制相关,其比例可能随乳腺癌病情分期进展而升高,并对评估乳腺癌的预后具有一定重要性意义。同时,研究不同分子分型的原发性乳腺癌体内T淋巴细胞的表达状况,对评估患者临床的病情、治疗预后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 论著
    李小庆, 常凌雅, 唐美莲, 韩松筠, 刘国莉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62-266.
    目的 分析产科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提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探讨减少和防范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临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非计划二次手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为0.011%(11/101 833)。11例患者中9例首次手术为剖宫产术,2例为产后出血行宫腔球囊置入术。首次剖宫产指征:中央型前置胎盘2例,多胎妊娠2例,瘢痕子宫1例,巨大儿2例,绒毛膜羊膜炎1例,引产失败1例,其中择期手术8例,急诊手术1例。二次手术指征均为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其中3例可疑羊水栓塞,1例合并巨大子宫肌瘤。二次手术方式:3例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子宫压迫缝合术;8例行宫腔填纱术,其中2例同时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1例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0例患者于本院治愈出院,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骤停,术后转至上级医院,经追访其治愈后出院。结论 产科发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严重产后出血。术后加强监测,及时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是减少再次手术并挽救孕产妇生命的重要手段。
  • 论著
    倪晓蓓, 朱丽华, 陈林君, 王珊珊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67-271.
    目的 分析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人群按波塞冬(POSEIDON)分型后各组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 月至2021 年12月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行辅助生殖治疗的POR患者3 702例,基于POSEIDON标准将患者分成4组:A组1 887例,年龄<35岁,AMH≥1.2 ng/mL; B组696例,年龄≥35岁,AMH≥1.2 ng/mL; C组623例,年龄<35岁,AMH<1.2 ng/mL; D组496例,年龄≥35岁,AMH<1.2 ng/mL,比较四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结局,同时将A、B组进行亚组分类分析,获卵数小于4为A1组和B1组,获卵数4~9枚为A2组和B2组。结果 在具有相同卵巢储备的患者中,低龄组POR人群有更好的临床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预期外POR人群中,A组优于B组,临床妊娠率A组与B 组分别为66.8%和53.8%(P<0.05);活产率A组与B 组分别为56.4%和41.1% (P<0.05);在预期内POR人群中,C组优于D组,临床妊娠率C组与 D 组分别为64.8%和46.7%(P<0.05);活产率C组与 D 组分别为55.6%和32.5%(P<0.05)。在获卵数为4~9枚的群体中,以上指标依然是低龄组更具优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妊娠率A2组与B2 组分别为67.4% 和 55.2%(P<0.05),活产率A2组与B2 组分别为56.9%和42.6%(P<0.05);而在获卵数小于4枚的群体中,低龄组与高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果按相同年龄组再行比较,即B组和D组比,A组和C组比,发现卵巢储备较好的POR人群比卵巢储备差的群体有更好的临床结局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年龄是预测POR群体临床结局的关键参数。
  • 论著
    马孟云, 何娟, 庄雅丽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83-286.
    目的 探讨宫内刨削系统(IBS)对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科室治疗的106例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信息,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电切组和IB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妊娠率及复发率,并分析复发相关因素。结果 IBS组的病理平滑肌组织报告率4.9%低于电切组患者的27.7%(P=0.003);IBS组较电切组手术时间、膨宫液用量相对更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复潮时间和卵泡后期内膜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BS组术后妊娠率较电切组高,复发率较电切组低(P均<0.05);术后联合药物辅助治疗组与未用药组复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术后内膜厚度、多发息肉、剖宫产史、PCOS史均是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宫内刨削系统能提高妊娠率,更安全有效地治疗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联合术后药物辅助疗法可降低复发率。在术后随访管理中,建议肥胖、有剖宫产史、PCOS史、多发息肉、术后内膜较厚的患者加强随诊,降低复发风险。
  • 论著
    王江珊, 魏燕, 于媛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53-257.
    目的 探讨剖宫产产妇唾液、血浆中催产素水平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327名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42 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分为抑郁组(EPDS评分≥13分)、非抑郁组(EPDS评分<13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产前1 d的唾液、血浆催产素水平;分析唾液、血浆催产素水平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最终随访到322名产妇,其中43例(13.3%)发生产后抑郁,产后抑郁产妇EPDS评分13~23分,平均(16.3±2.6)分。Logistic回归显示:唾液催产素(OR=0.768,95% CI=0.687~0.859)、血浆催产素(OR=0.984,95% CI=0.976~0.992)是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唾液水平预测产后抑郁的AUC为0.745(95%CI=0.666~0.825)、敏感度74.4%、特异度65.9%;血浆催产素水平预测产后抑郁的AUC为0.764(95%CI=0.694~0.833),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73.8%。Pearson相关性显示:产后抑郁产妇唾液、血浆催产素水平与EPD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50、r=-0.518,P<0.05)。结论 产前唾液、血浆催产素水平与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EPDS评分相关,是产后抑郁的保护因素,且对产后抑郁具有预测价值。
  • 综述
    黄青莉, 简生燕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90-593.
    摘要 (177) PDF全文 (217) HTML (45)   可视化   收藏
    褪黑素是一种吲哚类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在调节机体昼夜节律和女性生殖内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褪黑素受体在生殖器、子宫、乳腺、卵巢及胎盘中均有表达,它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雄激素、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在女性生殖内分泌调节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褪黑素在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论著
    马科, 侯东霞, 周燕, 董弘, 白瑞芳, 侯丽青, 王晓华, 刘爱菊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47-252.
    目的 通过分析内蒙古地区出生缺陷和发育异常患儿的染色体异常分布情况,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出生缺陷和发育异常患儿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21年10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出生缺陷和发育异常患儿,对其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MA分析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8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异常核型163例,占36.4%;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的占比分别为74.8%、15.3%。数目异常主要为21-三体及45,X;结构异常包括衍生染色体、易位、倒位、缺失、重复、环状染色体以及等臂X染色体;其他异常有性反转12例、染色体多态4例。71例CMA检出23例异常,占32.4%,包括致病性14例、疑似致病3例及意义未明6例。19例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MA联合检测,检出10例异常,占52.6%。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异常检出率高于单一方法检出率。结论 对出生缺陷和发育异常的患儿进行染色体检测,可以明确病因,而且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CMA检测可以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本地区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家庭再发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 论著
    康杰, 路明惠, 彰金, 王金环, 康庆, 杜娟, 王琳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92-294.
    目的 一种子宫造影管及造影操作装置,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及评价。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7月—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2022年1月—6月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新型子宫造影管及造影操作装置进行造影操作,对照组采用普通子宫造影管,手工推注。依据两组4D超声下输卵管通畅性分组进行置管依从性的比对。结果 试验组4D超声下输卵管通畅率:输卵管通畅20例,输卵管通而不畅组27例,输卵管阻塞13例。对照组4D超声下输卵管通畅率:输卵管通畅19例,输卵管通而不畅组25例,输卵管阻塞16例。输卵管阻塞患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依从性得分无统计学差异;输卵管通畅患者和输卵管通而不畅患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依从性得分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一种子宫造影管及造影操作装置的设计及应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痛苦。
  • 论著
    胡鑫敏, 文慧, 张哲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47-550.
    摘要 (153) PDF全文 (99)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孕早期血清产前筛查指标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的中位数倍数(MoM)值变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4日—2022年12月20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早孕期产前筛查1 447例孕妇,排除双胎、拒绝随访及有家族病史或孕前体检有异常的孕妇,最终将在孕9~13+6周进行产前筛查的871例孕妇选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妊娠结局孕妇的PAPP-A、F-βhCG的MoM值差异;并将PAPP-A、F-βhCG的MoM值的正常异常范围分组,正常范围为PAPP-A MoM≥0.5,0.25≤F-βhCG MoM≤2,异常范围为PAPP-A MoM<0.5,F-βhCG MoM<0.25,F-βhCG MoM>2,比较不同组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 流产、早产、先兆子痫、妊娠期高血压的PAPP-A MoM值低于正常妊娠孕妇(P<0.05);流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F-βhCG MoM值低于正常妊娠孕妇(P<0.05),产后出血的F-βhCG MoM值高于正常妊娠孕妇(P<0.05);PAPP-A MoM<0.5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APP-A MoM≥0.5组(P<0.05),F-βhCG MoM<0.25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0.25≤F-βhCG MoM≤2组(P<0.05);PAPP-A MoM值与分娩孕周呈正相关(r=0.07,P=0.045)结论 孕早期血清产前筛查指标PAPP-A MoM值变化在预测流产、早产、先兆子痫、妊娠期高血压及分娩孕周方面有一定意义;F-βhCG MoM值变化在预测流产、产后出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 论著
    王芳, 姚婷婷, 许茸茸, 刘青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13-218.
    目的 探析膳食大蒜摄入与早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0—2012年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出生队列研究,共纳入9 7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围孕期大蒜摄入情况及其胎儿分娩时的信息。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膳食中大蒜摄入与早产的关系。结果 生蒜的摄入可降低早产风险,且具有剂量依赖性(总体:OR=0.81,95%CI:0.69~0.96;孕前:OR=0.81,95%CI:0.68~0.95;<2次/周:OR=0.81,95%CI:0.69~0.97,≥2次/周:OR=0.79,95%CI:0.64~0.97;Ptrend=0.03;孕期:OR=0.82,95%CI:0.70~0.96;<2次/周:OR=0.83,95%CI:0.71~0.98,≥2次/周:OR=0.79,95%CI:0.65~0.97;Ptrend =0.03),尤其是与非胎膜早破型早产呈显著负相关(总体:OR=0.67,95%CI:0.53~0.85;孕前:OR=0.69,95%CI:0.55~0.88;孕期:OR=0.68,95%CI:0.55~0.85),而与医源性早产和胎膜早破型早产无显著关联。结论 膳食生蒜摄入可降低早产风险,尤其是非胎膜早破型早产,且呈明显剂量依赖性。
  • 封面+目录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0-0.
  • 论著
    王琳, 刘淼, 刘素英, 董曦, 车祺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09-513.
    摘要 (146) PDF全文 (31)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蒲公英提取物(T1口服液)对于卵巢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绝经过渡期健康雌性小鼠为卵巢功能衰退的研究对象,青年雌性小鼠作为阳性对照,观察绝经过渡期小鼠饲养蒲公英提取物30 d后,卵巢窦状卵泡(AFC)的数量变化。同时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TUNEL法和细胞凋亡PCR芯片,比较蒲公英提取物孵育前后,KGN细胞的凋亡改变及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结果 经蒲公英提取物饲养的绝经过渡期小鼠,卵巢窦状卵泡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蒲公英提取物孵育后,KGN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凋亡PCR芯片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20个下调基因和4个上调基因(P<0.05)。结论 动物模型中,蒲公英提取物可有效治疗雌性小鼠的卵巢功能减退,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率。
  • 综述
    何玥, 李慧敏, 崔红梅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99-601.
    摘要 (143) PDF全文 (28) HTML (45)   可视化   收藏
    为扭转处于低迷状态的生育水平,中国政府积极调整人口生育政策,但逐渐宽松的生育政策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长期的低出生率对中国的人口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的低生育率是个体低生育水平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成本-价值”的不平衡对生育决策造成的负向影响。生育成本的提高和生育价值观的改变是育龄人群生育意愿改变的直接动力和深层动因,当前中国育龄人群的低生育意愿和低生育水平正是高看生育成本,低看生育价值的结果。
  • 病例报告
    杨安强, 李冰, 王小捷, 付锦艳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3): 295-297.
  • 综述
    潘婕, 张国英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94-598.
    摘要 (134) PDF全文 (19) HTML (44)   可视化   收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孕产妇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HDP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4.74%。与产前子痫前期相比,产后子痫前期/子痫可能与更高的孕产妇并发症相关。产后子痫前期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未被充分认识,早期识别产后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病因,早期诊断及早期处理产后子痫前期对于降低产后孕产妇并发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及预后角度对目前产后子痫前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提高临床医师对产后子痫前期的认识,降低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
  • 封面+目录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4): 0-0.
  • 论著
    梁靖谊, 彭思佳, 孙晓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87-589.
    摘要 (124) PDF全文 (30) HTML (38)   可视化   收藏
    中央性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以后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与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及死亡关系密切,这类患者首选的分娩方式是择期剖宫产。前置胎盘伴植入又加重了产科出血的风险,因此,产前、产后应当采取措施积极预防出血的发生。当患者在产后存在抗凝指征需要抗凝治疗时,抗凝药物的使用与产后出血的预防又存在着潜在的矛盾。本文将报告1例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病例,患者为中央性前置胎盘伴植入,剖宫产术前曾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后形成了较大面积的肺栓塞,通过回顾、分析本病例产后肺栓塞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抗凝治疗措施,旨在提高对产后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 论著
    马一瑞, 谷雨, 李宏田, 周玉博, 刘建蒙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14-520.
    摘要 (116) PDF全文 (19)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孕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哺乳期饮食对子鼠离乳后炎性指标及铁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健康的SPF级Wistar雌性大鼠以1∶1比例随机分为孕前肥胖组和孕期过度增重组,根据哺乳期饮食进一步均分为孕前肥胖-哺乳期高脂饮食组(n=6)、孕前肥胖-哺乳期标准饮食组(n=6)、孕期过度增重-哺乳期高脂饮食组(n=6)、孕期过度增重-哺乳期标准饮食组(n=6)。每组随机抽取12只子鼠(雌雄各半),共48只子鼠纳入研究;出生后第21天离乳,离乳后均饲喂标准饲料。哺乳期第0、7、14、21、28、35和42天测量子鼠体重;第28、35和42天(离乳后第7、14和21天)检测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铁调素(hepcidin)、铁蛋白(ferritin)、血红蛋白(Hgb)、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结果 与哺乳期高脂饮食组相比,标准饮食可显著降低孕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子代的体重;显著降低孕前肥胖母鼠子代的IL-6(第28天,152.97 pg/mL vs. 105.24 pg/mL;第35天,155.15 pg/mL vs. 110.53 pg/mL;第42天,155.4 pg/mL vs. 139.02 pg/mL,P均<0.017)和Hepcidin的水平(119.99 ng/mL vs. 99.67 ng/mL,P<0.05),升高Mch(22.43 pg vs. 23.32 pg,P<0.05)和Mcv的水平(72.71 fL vs. 75.71 fL,P<0.05);显著降低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子代的IL-6水平(第35天,140.21 pg/mL vs. 127.57 pg/mL,P<0.017),升高Hgb(出生后第35天,107.25 g/L vs. 112.92 g/L,P<0.017)和Mcv的水平(72.90 fL vs. 74.34 fL,P<0.05)。此外,哺乳期标准饮食还显著降低了孕前肥胖母鼠子代的Ferritin(50.60 ng/mL vs. 42.06 ng/mL,P<0.05)和Hgb(110.53 g/L vs. 106.28 g/L,P<0.05)。调整炎性指标IL-6和Hepcidin后,哺乳期饮食对孕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子代多个铁相关指标的影响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母鼠哺乳期标准饮食可降低子鼠炎症反应、升高铁相关指标水平,且炎症反应可能在母鼠哺乳期饮食与子鼠铁相关指标的关联中发挥机制作用。
  • 论著
    黄少娥, 谢丽清, 丁枝珠, 赵晓勇, 张晓丽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21-530.
    摘要 (114) PDF全文 (27)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对子痫前期滋养细胞凋亡、增殖、侵袭与迁移的调控。方法 收集40例正常妊娠组产妇和40例子痫前期(PE)组产妇胎盘组织,采用分娩后胎盘HE染色,胎盘组织中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体外培养HTR8/Svneo、JEG-3、JAR、BeWo滋养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STAT3沉默组(shSTAT3组)、STAT3过表达组(STAT3OE组)。应用5-AZA-DC处理,采用CCK8、流式细胞技术、Transwell侵袭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滋养细胞凋亡、增殖、侵袭与迁移。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胎盘组织中,与正常妊娠组相比,PE组血管腔变小,血管闭塞,血流量少,绒毛间质间纤维蛋白沉积,绒毛可见梗死、玻璃样变。WGBS检测出PE组甲基化水平显著增高,其中STAT3[(17.25±1.05) vs. (30.36±1.33),P<0.01]、PTEN[(13.33±0.71) vs. (23.05±1.17),P<0.02]、TSC2[(15.28±1.43) vs.(26.53±1.15),P<0.02]基因为甲基化差异显著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细胞株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AZA-DC干预后滋养细胞凋亡减少、增殖上调、侵袭与迁移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AT3基因是引起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基因,5-AZA-DC干预对子痫前期滋养细胞凋亡、增殖、侵袭与迁移作用和影响显著。5-AZA-DC可能成为介导表观遗传学治疗子痫前期的潜在药物。
  • 论著
    宋羽曼, 杨闪闪, 江华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31-535.
    摘要 (114) PDF全文 (23)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产后体重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1月—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后检查的产妇,随机选择产后6周产妇6 500例,由专人进行问卷调查,盆底表面肌电检测,其中6 338例(97.5%)妇女返回了有效的回应问卷。将6 338例产妇分为产后SUI组(540例)和对照组(5 798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的分类标准分为低体重(BMI<18.5kg/m2)、体重正常(18.5 kg/m2≤BMI<24 kg/m2)、超重(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BMI≥28 kg/m2),对产后体重与产后SUI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估不同产后体重组SUI的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对不同产后体重组SUI和正常组的盆底肌电值进行比较。结果 产后SUI患病率为8.5%,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产后SUI的患病率分别是6.1 %、8.0 %、9.7 %和11.0 %,患病率随着产后BMI的增加逐渐上升 (P=0.0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超重组和产后肥胖组发生SUI分别是产后体重正常组的1.36倍(95%CI:1.09~1.68)和1.67倍(95%CI:1.11~2.53)。结论 产后超重和肥胖是产后SUI的高危因素,尽早做好产后体重管理,有利于减少产后SUI的发生风险。
  • 综述
    杨家琦, 黄明莉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5, 36(1): 91-93.
    摘要 (113) PDF全文 (10)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HtrA系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参与许多生理病理过程。HtrA4相对局限表达于胎盘组织,大量研究证明HtrA4在子痫前期(PE)的胎盘或是血液循环中都存在差异,近年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出的PE与正常妊娠之间的差异基因也涉及到HtrA4。PE严重影响母儿安全,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HtrA4参与PE生理病理的全部机制仍有待研究,深入探讨其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有可能为子痫前期的治疗与诊断提供依据。随着国内外对HtrA4参与子痫前期的深入研究,近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其通过多种机制参与PE,包括抑制血管生成、破坏血管内皮屏障、影响滋养细胞合胞浸润等。本文就HtrA4的结构功能及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综述。
  • 论著
    陈笑征, 李一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42-546.
    摘要 (112) PDF全文 (61)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先天异常死亡资料,探究2016—2022年5岁以下儿童先天异常死亡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6—2022年北京市户籍儿童死亡资料,分析先天异常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年龄及地区分布情况。结果 (1)2016—2022年全市5岁以下户籍儿童先天异常死亡率下降显著(P<0.01),由62.3/10万(2016年)降至34.8/10万(2022年),降幅达44.1%。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其他先天异常死亡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先天愚型降幅不显著(P>0.05)。全市5岁以下户籍儿童先天异常死亡构成比由23.4%(2016年)降至18.1%(2022年),下降趋势显著(P<0.05)。(2)不同疾病死亡率变化存在城郊差异。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城市、远郊均显著下降(P<0.01),神经管畸形死亡率仅远郊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他先天异常仅城市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3)先天异常导致死亡发生在新生儿期的比例持续下降,不同先天异常疾病的死亡年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结论 北京市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城郊差异。可根据不同先天异常疾病的发生原因、城郊差异及死亡年龄特点,在不同时期(如孕前、孕中及儿童生后)、不同地区采取更加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儿童先天异常死亡率。
  • 论著
    李丹, 焦利萍, 高雪峰, 李蓉, 迟洪滨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61-565.
    摘要 (109) PDF全文 (58) HTML (3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对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助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83 对女方存在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的夫妇资料,根据异常核型嵌合比例不同分为<10%组(71例)和>10%组(12例),以1∶2匹配166对染色体正常的夫妇,统计嵌合比例<10%组和嵌合比例>10%两组病例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IVF-ET)中的年龄、身高、BMI、不孕原因、不孕年限、基础内分泌值、双侧窦卵泡数、 IVF用药方案、当周期移植率、周期取消率、当周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 两个嵌合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的女性,嵌合比例<10%的低比例嵌合组其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活婴分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比例<10%的低比例嵌合的女性在妊娠过程中增加了流产的风险。
  • 论著
    王小蓉, 程桂荣, 向世强, 管付娟, 曾庆松, 王晓雯, 易村犍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66-570.
    摘要 (104) PDF全文 (19) HTML (3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乳酸菌联合氟康唑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临床疗效及对阴道免疫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1月—6月育龄期VVC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氟康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乳酸菌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用药安全性、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和阴道清洁度。结果 (1)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阴道瘙痒、疼痛、异常阴道分泌物、黏膜充血、黏膜水肿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恶心呕吐、皮肤过敏、头晕头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治疗14 d后炎性因子(IL-2、IL-13、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炎性因子(IL-8、INF-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用药4周后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用药14 d后阴道清洁度Ⅰ度、Ⅱ度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Ⅲ度、Ⅳ度病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乳酸菌联合氟康唑治疗VVC患者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快速改善患者症状,治疗后6个月VVC的复发率明显降低。该治疗方法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升T淋巴细胞水平,提高阴道清洁度,增加阴道局部免疫力。
  • 论著
    王慧, 刘晨, 曹丽芳, 张雪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36-541.
    摘要 (103) PDF全文 (17)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本院有晚期早产风险的孕妇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模式,评估最佳给药时机(距第1剂地塞米松给药后2~7 d分娩)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55名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分娩的在妊娠34~36周使用产前糖皮质激素的孕妇,年龄23~54岁,其中119名孕妇在34~36周接受了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在37周前分娩;另有36名孕妇在妊娠34~36周接受了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在足月分娩。根据产前糖皮质激素给药指征分为自发性早产风险组(98名)和医源性早产风险组(57名),自发性早产风险组孕妇年龄(31.8±4.3)岁,医源性早产风险组年龄(32.2±3.9)岁。比较两组产前糖皮质激素给药时机及孕妇特征的差异。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评估与最佳给药时机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55名有早产风险的孕妇在34~36周期间接受了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产前糖皮质激素最优给药时机的发生率为29.7%。其中医源性早产风险组孕妇在最优给药时机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自发性早产风险组(P<0.05)。与医源性早产风险组相比,自发性早产风险组的孕妇在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给药后间隔>7 d分娩更常见(P<0.05),发生足月分娩的机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源性早产风险的孕妇在最优给药时机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机会是自发性早产风险孕妇的8.68倍(95%CI :2.69~28.02),胎膜早破的孕妇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最优给药时机的机会是无胎膜早破孕妇的4.09倍(95%CI:1.24~13.45)。结论 不论给药指征如何,有晚期早产风险的孕妇在最佳给药时机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的可能性均很低。但产前糖皮质激素给药指征为医源性早产的孕妇更有可能在最佳给药时机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除此以外,胎膜早破也是产前糖皮质激素最优给药时机的影响因素。
  • 论著
    王润芳, 刘翠莲, 刘丽, 刘晓丹, 霍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71-575.
    摘要 (100) PDF全文 (105) HTML (3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胎盘植入性疾病(PAS)产前漏诊病例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和围产结局。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319例PAS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产前漏诊60例,产前诊断2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胎盘植入高危因素和围产结局。结果 与产前诊断组相比,产前漏诊组前置胎盘发生率低,胎盘植入程度轻,IVF-ET术和宫腔镜手术史是产前漏诊PA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产前漏诊组产时/术中出血、严重产后出血率、血液制品用量、子宫切除率、转入ICU、新生儿早产率均低于产前诊断组(P均<0.05),但两组二次手术率、大量输血率、手术并发症无差异。结论 不伴有前置胎盘的PAS产前漏诊率高,IVF-ET术和宫腔镜手术史是产前漏诊PAS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发生严重的围产期并发症。
  • 论著
    李莉, 王海燕, 乔杰, 李蓉, 刘平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 35(6): 556-560.
    摘要 (100) PDF全文 (21)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RPL)患者和正常生育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状态;检测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IT)后HLA抗体的转阳率;对比不明原因RPL患者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后HLA抗体与妊娠结局,评估HLA抗体是否可作为LIT预测妊娠结局的有效指标。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3日至2015年6月1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门诊就诊的不明原因RPL患者24例作为RPL组,同期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未孕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均在20~40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仪-微珠法,分别测定不明原因RPL患者LIT前后和健康生育者外周血的HLA特异性IgG抗体,根据HLA抗体状态分为4类,包括HLA-I类阳性、HLA-II类阳性、双阳性(HLA-Ⅰ类、Ⅱ类均阳性)和双阴性(HLA-Ⅰ类、Ⅱ类均阴性),比较两组人群HLA抗体状态,分析LIT后RPL患者HLA抗体的转阳率,及HLA抗体状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RPL患者HLA抗体状态与健康生育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T促进HLA抗体转阳,LIT后不同HLA状态的活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明原因PRL患者,LIT前HLA特异性IgG抗体与正常生育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T可以促进HLA抗体转阳,免疫治疗后PRL患者HLA特异性IgG抗体与妊娠结局无关,HLA特异性IgG抗体不能作为LIT预测妊娠结局的唯一参考指标,尚需要结合其他免疫指标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