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关闭×
欢迎访问《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征稿启事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专刊专栏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投稿问答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ISSN 1671-878X CN11-4831/R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2025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1
全选
|
封面+目录
Select
第36卷第1期封面+目录
2025, 36(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著
Select
孕期15种在用农药暴露与神经管缺陷的关联
程千慧, 刘菊芬, 靳蕾, 李智文, 任爱国, 王琳琳
2025, 36(1):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母体胎盘组织中15种在用农药(CUPs)与胎儿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风险的关联。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308例对照和150例NTDs病例母亲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母体胎盘组织中的15种在用农药的浓度,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加权分位数之和(WQS)回归探讨胎盘的在用农药水平与NTDs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孕期农药接触和饮食习惯等信息。
结果
本研究人群中15种在用农药总检出率为8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高水平氟吗啉组(
OR
=2.58,
95%CI
:1.10~5.90)NTDs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高水平吡唑醚菌酯组(
OR
=0.28,95%
CI
:0.08~0.86)和吡虫啉组(
OR
=0.38,95%
CI
:0.15~0.90)NTDs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但经Bonferroni校正后上述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WQS回归未显示胎盘中15种在用农药混合物对胎儿NTDs发生风险存在显著的联合暴露效应(
OR
=0.69,95%
CI
:0.14~3.45)。
结论
本研究人群孕期在用农药暴露十分普遍,但未发现胎盘组织中15种在用农药浓度与胎儿NTDs发生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
Select
苯并芘暴露致神经管缺陷代谢组学特征及组蛋白修饰机制的初步研究
贾晓倩, 刘晓途, 邱爱琴, 林珊珊, 李智文
2025, 36(1): 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苯并芘(BaP)暴露致神经管缺陷(NTDs)小鼠模型研究神经管闭合异常母体外周血代谢谱的变化,以及组蛋白修饰在其中可能的机制作用。
方法
将健康ICR孕鼠分为BaP暴露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孕第7~9天腹腔注射BaP或玉米油,孕9.5 d收集孕鼠外周血血清及胎鼠。根据胎鼠NTDs表型,将BaP暴露组再分为BaP_NTDs组和BaP_nonNTDs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非靶向检测血清的代谢物水平,分析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并利用KEGG数据库分析涉及的代谢通路;基于RNA-seq技术和CUT&Tag技术分别检测胎鼠神经组织中基因表达水平及H3K27me3和H3K27ac组蛋白修饰水平,针对代谢组中发现的关键通路,进一步分析可能的致病基因及表观作用机制。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BaP_NTDs组共鉴定到44种差异代谢物;相较于BaP_nonNTDs组,BaP_NTDs组共鉴定到1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溶血磷脂酰胆碱表现为只在BaP_NTDs组特异性升高。BaP_NTDs组与对照组以及BaP_NTDs组与BaP_nonNTDs组的差异代谢物均涉及磷酸戊糖途径。胎鼠神经组织转录组测序和组蛋白测序数据显示,磷酸戊糖途径中的
Aldob
基因在BaP_NTDs组的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31.06倍,是BaP_nonNTDs组的9.68倍,且均伴有启动子区H3K27ac组蛋白修饰水平升高。
结论
BaP暴露致NTDs的孕鼠外周血中关键差异代谢物可能是溶血磷脂酰胆碱,磷酸戊糖途径中
Aldob
基因组蛋白修饰可能是致病机制之一。
Select
综合干预对3岁以下留守儿童看护人家庭养育实践改善效果分析
赵春霞, 张敬旭, 王晓莉
2025, 36(1):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干预对改善三岁以下留守儿童看护人家庭养育实践的效果。
方法
儿童早期发展综合干预于2014年7月—2016年12月在晋黔两省四县80个村开展,为3岁以下留守儿童提供喂养和回应性照护的综合干预。采用类实验设计,评价干预对三岁以下留守儿童看护人家庭养育态度和实践的改善效果。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7—9月对3岁以下儿童看护人进行基线和干预后调查,基线调查纳入干预组695对、对照组478对、干预后调查纳入干预组740对、对照组514对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分析。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干预效果,分析干预剂量和养育照护实践之间的关系,并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等混杂因素。
结果
经过2年的干预,干预组留守儿童接受回应性照护的比例从基线时的74.1%(515/695)提高到干预后的79.2%(585/739),提高了5.1%。同期内对照组进行回应性照护的比例下降了29.3%。应用双重差分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干预对留守儿童回应性照护有显著改善效果(
OR:
13.11;
95%CI:
7.06~25.35)。干预组留守儿童过去1个月内遭受暴力管教的比例下降了10.9%(由基线52.7%(366/695)到干预后41.8%(309/739)),对照组上升了4.4%(由基线50.0%(239/478)到干预后 54.4%(279/513)),调整后
OR
值为0.57(
95%CI
:0.40~0.82)。但干预对留守儿童图书、玩具拥有率、照顾不周、看护人体罚态度未见显著效应。与低于每月一次的服务利用频次相比,1次/月~1次/周的服务利用频次与回应性照护、暴力管教发生改善有关(
P
<0.05)。
结论
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看护人回应性照护及暴力管教实践。应保证每月至少一次的干预频次,促进看护人提供良好的养育照护实践。
Select
高危儿随访依从性调查研究
张瑞芳, 刘蕊, 杜晓娟, 范果叶
2025, 36(1):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影响高危儿随访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高危儿随访管理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析2019年— 2021年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建立档案的高危儿完整资料675份,分析影响随访依从性的因素。
结果
随访依从性好的高危儿占49.6%(335/675)。在本地居住、高危因素较多、母亲受教育程度较高、养育人为父母同时有他人、对医疗机构信任、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为医疗机构的高危儿随访依从性较高(
P
均<0.05)。
结论
通过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增强家长的保健意识;同时加强卫生保健人员尤其是基层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并提供方便可及的保健服务,从而提高高危儿的随访依从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Select
2016—2021年烟台市3~17岁未成年人院前急症流行特点及对策研究
吴明顺, 倪铁英, 张晴, 李琳琳, 房博, 刘菊芬
2025, 36(1): 28-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烟台市3~17岁未成年人急症发病的流行特点、疾病顺位、死因顺位等特征,并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
方法
选取2016—2021年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全部3~17岁未成年人病例资料分析,以烟台市教育局提供的各年度学生数据为分母分别计算未成年人院前急症的发生率、死亡率,描述不同时间(年)、不同地区(城乡)、不同人群(性别、学龄段)的分布特征。
结果
总体看,烟台市3~17岁未成年人院前急症发生例数2016—2019年逐年增长,2020年下降,2021年出现反弹。从病种看,伤害及疾病的占比分别为56.1%、43.9%;溺水、交通伤、跌落伤为前三位死因;从性别看,男童院前急症年发生率为501.8/10万~600.2/10万,女童为361.7/10万~431.6/10万;从学龄段看,高中生年发生率最高(919.9/10万~1 058.6/10万),小学生年发生率最低(275.5/10万~357.6/10万)。从区市分布看,龙口市、开发区的历年发生率居前(超过500/10万),海阳、栖霞年发生率较低(304.2/10万~467.3/10万)。死亡率男性呈现先下降后趋稳,波动范围7.5/10万~10.0/10万,女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趋稳,波动范围3.6/10万~5.6/10万。道路、家庭是主要事发现场。不同伤害、不同疾病的性别差异、学龄段差异和城乡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2016—2021年烟台市3~17岁未成年人院前急症男女发生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死亡率较为平稳。针对伤害等急症应加大防控力度,加强相关安全健康教育,在学校等公共场所配备必要急救设备,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减少伤害等急症的发生和危害。
Select
碳酸锂对小鼠胚胎神经发育细胞周期关键基因的影响
李莘, 郭晓兰, 郭金, 王秀伟, 官臻, 梁颖超, 于佳璐, 朱智强, 杨爱云, 王建华
2025, 36(1): 3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小鼠和细胞模型,探究碳酸锂(Li
2
CO
3
)在小鼠胚胎神经发育过程中对细胞周期及其关键基因的影响。
方法
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Li
2
CO
3
诱导的神经管畸形(NTDs)小鼠模型,以350 mg/kg Li
2
CO
3
在胚胎第7.5 d干预C57BL/6J孕鼠,观察子代发育情况;利用0.5、1、1.5、2、2.5、3、5及10 mM的Li
2
CO
3
处理小鼠神经干细胞NE4Cs及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系,采用噻唑兰、5-乙炔基-2-脱氧尿苷标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存活、增殖及周期;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关键基因的表达。
结果
350 mg/kg Li
2
CO
3
影响胚胎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NTDs发生率32.7%(18/55);低浓度Li
2
CO
3
处理后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G1期细胞,增加S期与G2/M期,促进细胞增殖;小鼠和细胞模型中均发现Li
2
CO
3
干预后细胞周期关键基因
cyclin A
、
cyclin D1
、
Cdk2
及
Cdk4
表达显著上升(
P
<0.01)。
结论
Li
2
CO
3
通过上调细胞周期关键基因
cyclin A
、
cyclin D1
、
Cdk2
及
Cdk4
的表达,扰乱细胞周期引起细胞异常增殖,导致NTDs发生。
Select
一个Angelman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分析及单基因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车祺, 王琳, 刘素英, 董曦
2025, 36(1):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1个 Angelman 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及单基因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M)。
方法
选取 2023 年 4 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科就诊的 1 个Angelman综合征家系为研究对象。应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S-MLPA)法验证家系15q11.2-q13 区域SNRPN u5基因拷贝数缺失及甲基化异常,通过ASA芯片分析家系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构建单体型。通过卵胞浆内单精注射技术进行体外授精,进行第三天卵裂期胚胎活检,运用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二代测序及SNP连锁单体型分析等技术检测胚胎是否携带15q11.2-q13 区域SNRPN u5基因变异和 4 Mb以上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
结果
先证者及弟弟均存在 15q11.2-q13 印记区SNRPN u5拷贝数缺失和甲基化异常,拷贝数缺失遗传自母亲,母亲存在此区域拷贝数缺失,而甲基化状态正常。成功构建家系单体型后,临床促排卵获得1枚卵裂期胚胎,PGT-M 结果提示该胚胎携带遗传自母亲的致病性SNRPN u5拷贝数缺失,且存在多条染色体拷贝数异常,不建议进行胚胎移植。
结论
PGT-M 技术可帮助Angelman 综合征患者的家系进行生殖干预,预防患儿的出生,是帮助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家庭进行优生的一种重要方式。
Select
昼夜节律紊乱促进子宫内膜癌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赵乐, 王朝霞, 张三元
2025, 36(1):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子宫内膜癌节律基因CLOCK表达的影响及其参与疾病进展的可能机制。
方法
按照患者的年龄、孕产次、工作经历、教育信息及环境等背景匹配筛选出有夜班史的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为节律异常组,无夜班史6例为节律正常组,采用qPCR法、Western blot检测两组节律基因CLOCK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表型蛋白(E-cadherin、vimentin)及CLOCK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CLOCK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表型蛋白的相关性。
结果
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OCK mRNA及蛋白在节律异常组子宫内膜癌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免疫组化提示CLOCK阴性率和E-cadherin阴性率、vimentin阳性率在有夜班史、FIGO分期II-III期、深肌层浸润的肿瘤中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LOCK表达和E-cadherin、vimentin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夜班造成的昼夜节律紊乱下调了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LOCK基因的表达,节律基因CLOCK参与肿瘤组织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是子宫内膜癌进展的可能机制,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Select
早产儿血液氨基酸、酰基肉碱谱初筛可疑阳性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随访研究
曹会茜, 王欲琦, 顾芳, 田文冰, 严培蕾, 费智红, 徐曼, 孙程浩, 杨艳玲
2025, 36(1):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多种遗传代谢病新生儿筛查初筛可疑阳性的早产儿转归及远期心理行为发育情况。
方法
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出生的早产儿186例,通过干血斑检测氨基酸、酯酰肉碱谱,筛查多种遗传代谢病,并在高危儿门诊系统随访,在矫正月龄6月龄和12~18月龄分别进行盖塞尔(Gesell)法神经心理评估。根据氨基酸、酯酰肉碱谱检测结果分为初筛可疑阳性组和阴性组。
结果
早产儿186例中初筛可疑阳性75例,阴性111例。初筛可疑阳性的早产儿中氨基酸代谢异常占50.0%,脂肪酸代谢异常占43.4%,有机酸代谢异常占6.6%。其中前五位可疑阳性异常的指标有精氨酸升高(占25.5%)、游离肉碱升高(占15.1%)、蛋氨酸升高(占12.3%)、十八碳酰肉碱降低(占11.3%),异戊酰肉碱升高(占7.6%)。与多种遗传代谢病初筛阴性组比较,初筛可疑阳性组早产儿矫正月龄6月龄时大运动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母亲孕32~36周早产儿中初筛可疑阳性的早产儿在矫正月龄6~18月龄Gesell神经心理评估无差异性(
P
>0.05)。母亲孕25~31周早产儿中初筛可疑阳性组矫正6~18月龄Gesell评估结果在精细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方面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血液氨基酸、酯酰基肉碱谱初筛可疑阳性的早产儿半岁内大运动和个人社会发育落后,母亲孕25~31周早产儿矫正6~18月龄在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方面落后。
Select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剖宫产后产褥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感染因素分析
徐琳, 韩程成, 赵蓓, 武轩迪, 续靖宁
2025, 36(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DP)患者剖宫产后产褥期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可能因素。
方法
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将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140例HDP剖宫产妇分为感染组(13例)和未感染组(127例);产妇入组后建立档案,由培训通过的研究人员调查产妇的情况(采用专用调查表),首先确定无菌条件,然后专业人员采集感染患者阴道或宫颈分泌物、血液、痰液及尿液,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析HDP产妇感染类型及其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多因素分析HDP患者剖宫产后发生产褥期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
共检出16株,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达37.5%(6/16),铜绿假单胞菌次之,占比12.5%(2/16),阴沟杆菌占6.3%(1/16);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占25.0%(4/16),表皮葡萄球菌占6.3%(1/16)。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产前BMI、妇科炎症、产前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史、手术季节、手术时间、是否接台手术及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方面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提示,产前BMI、妇科炎症、产前胎膜早破、手术季节、手术时间均是HDP患者剖宫产后发生产褥期感染的影响因素(
P
<0.05)。
结论
HDP患者产褥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次之,产前BMI、妇科炎症、产前胎膜早破、手术季节、手术时间均是HDP患者剖宫产后发生产褥期感染的影响因素。
Select
三维超声联合电刺激在不同孕期增重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林丽珊, 石敏, 雷磊, 李天爽, 何珊
2025, 36(1):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盆底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在不同孕期增重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
方法
2020年9月——2022年3月在本院产检分娩且产后早期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的170例初产妇资料,根据孕期增重情况分三组:增重11.5~16 kg组(对照组),增重小于11.5 kg组,增重大于16 kg组。所有产妇在产后首次复诊时及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后均行经阴道三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电指标及盆底超声指标变化。
结果
三组产妇在年龄、孕前BMI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产后首次行盆底超声提示,增重大于16 kg产妇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尿道倾斜角、肛提肌裂孔及膀胱后角大于增重小于11.5 kg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增重大于16 kg组在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及膀胱后角较增重小于11.5 kg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盆底肌电评估提示,三组产妇在快肌阶段得分(F=16.88,
P
<0.05)、慢肌阶段得分(F=25.21,
P
<0.05)、总得分(F=23.33,
P
<0.05)上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膀胱后角均较治疗前小,且盆底肌电评估的总得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孕期增重过多对其盆底功能影响较大,盆底超声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评价及恢复具有较好的价值,适当的孕期体重管理对初产妇盆底功能有益。
Select
保守治疗儿童肝外型门静脉瘤的临床价值探讨
刘涛, 王杰钦, 张向向, 吴慧莹, 刘珍银, 温哲
2025, 36(1):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保守治疗儿童肝外型门静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中心肝胆外科收治的1例儿童肝外型门静脉瘤的临床资料。患儿女性,5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3个月。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及CT检查(瘤体大小约3.8 cm×2.9 cm×2.9 cm),诊断为肝外型门静脉瘤。联合超声科、影像科及介入科多学科讨论,制定了不予手术、暂予临床观察保守治疗的策略。门诊定期复查超声检查随访,随访截止2024年2月。
结果
随访3年1个月,期间患儿生长发育指标正常,就学、饮食、活动如常,除偶尔出现可以缓解的轻微腹痛外,无腹胀、呕吐、黄疸等其他不适。随访至2年11个月时复查超声结果提示瘤体大小约4.3 cm×3.0 cm×2.9 cm,未见瘤体血栓及继发性门静脉侧枝血管形成。
结论
本例为国内首例儿童门静脉瘤个案。对于无瘤体血栓、无明显腹痛等临床症状的门静脉瘤患儿,保守治疗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合适方法。
病例报告
Select
1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缺乏症的诊断随访并文献复习
唐玥, 李璐璐, 宫丽霏, 杨海河, 赵金琦, 孔元原
2025, 36(1):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回顾性分析1例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缺乏症患儿诊断随访资料,患儿男,生后4天新生儿筛查示游离肉碱升高伴长链酰基肉碱下降,基因检测示
CPT1A
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给予喂养指导,随访至24月龄未出现临床症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缺乏症可筛可治,经早期诊断及合理随访干预总体预后较好,但该病的长期管理及远期预后仍待深入研究。
Select
以胆汁淤积性黄疸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脑腱黄瘤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杨武, 顾佳乐, 马丽娟, 仇晶莹, 樊畇秀
2025, 36(1):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脑腱黄瘤病的罕见首发表现之一,报道宁夏地区首例以胆汁淤积性黄疸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脑腱黄瘤病,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患儿男,46天,主因“皮肤黄染1个月余”入院。血生化示TBil 205.3μmol/L,DBil 154.1 μmol/L,ALT 126 U/L,AST 177 U/L,ALP 613 U/L,GGT 146 U/L,TBA 85.32 μmol/L,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超声、核磁、胆道造影检查均未见胆道系统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示CYP27A1 c.1184+1G>A、大片段缺失复合杂合变异,确诊为脑腱黄瘤病,给予鹅去氧胆酸治疗,随访近3年,患儿胆红素、肝功能恢复正常,无其他系统异常表现。
Select
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周焕珍, 陈星宇, 马建英, 杨宏梅, 郑洪存, 王爱萍
2025, 36(1):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例ADNP基因新发杂合变异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病例。该患儿为1岁6月男童,存在有特殊面容、智力发育低下、运动、语言发育迟缓、小手等临床表现,基因分析显示患儿ADNP基因有一个新发变异位点C.460_461insAA(p.P154Qfs*7),为移码突变。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可累及多系统,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综述
Select
生命早期肠神经系统与肠道免疫系统、肠道菌群的关系
沙群芳, 李茂军, 石伟, 唐彬秩
2025, 36(1):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胃肠道的肠神经系统、黏膜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生理情况下可以维持胃肠道生理稳态;在感染和炎症期间,各系统之间相互诱导发生变化,参与胃肠道病理进程。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回顾近年来关于胃肠道的肠神经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在生命早期中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动态联系和相互作用,及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的研究新进展。
Select
HtrA4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杨家琦, 黄明莉
2025, 36(1):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HtrA系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参与许多生理病理过程。HtrA4相对局限表达于胎盘组织,大量研究证明HtrA4在子痫前期(PE)的胎盘或是血液循环中都存在差异,近年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出的PE与正常妊娠之间的差异基因也涉及到HtrA4。PE严重影响母儿安全,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HtrA4参与PE生理病理的全部机制仍有待研究,深入探讨其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有可能为子痫前期的治疗与诊断提供依据。随着国内外对HtrA4参与子痫前期的深入研究,近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其通过多种机制参与PE,包括抑制血管生成、破坏血管内皮屏障、影响滋养细胞合胞浸润等。本文就HtrA4的结构功能及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综述。
Select
细胞焦亡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相关不孕症的潜在作用
何亚伦, 丁杰, 俞超芹
2025, 36(1):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与不孕症密切相关。然而,EMs影响生育能力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证实,细胞焦亡可能在导致EMs女性生殖能力降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的非凋亡程序性细胞坏死形式,其特征在于快速的质膜破裂和促炎内容物的释放。本文综述了细胞焦亡的主要分子机制和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细胞焦亡与炎症、类固醇激素的关系及其在EMs进展中的作用,分析了细胞焦亡可能通过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卵巢储备功能导致EMs相关不孕症。
Select
细胞自噬在神经管畸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赵璐
2025, 36(1):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管畸形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不仅是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存活婴儿终身残疾的重要原因。细胞自噬是胞质“更新”的过程,对细胞命运的决定至关重要。自噬可能参与胚胎发生和出生后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死亡和分化所需的特定胞质重排。发育中的神经上皮在神经形成期间具有对于神经形成或神经管闭合必不可少的高水平的自噬,自噬异常时可导致神经管畸形。本文关注于细胞自噬在神经管畸形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当前及今后研究发病机制和预防神经管畸形提供参考。
新闻公告
更多
检索
年期检索
条件检索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更多...
更多...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数据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