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1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1-11
  

  • 全选
    |
    封面+目录
  •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00-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妇幼保健
  • 陈靖松, 张乐, 纪颖, 刘菊芬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01-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非孕期育龄妇女身体活动对其血液叶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基于2004—2005年中国原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国内9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中国不同地区育龄妇女营养状况调查”项目,原项目共3 660人,调查时间为2004年12月1日—12月31日(冬春季)、2005年9月1日—9月30日(夏秋季),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基本信息,身体活动情况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短卷进行调查,血浆叶酸水平采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浆叶酸<10.5 nmol/L定义为血浆叶酸缺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育龄妇女身体活动与血浆叶酸水平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最后纳入3 095名非孕期育龄妇女,平均年龄为(25.8±3.5)岁,以汉族为主(67.4%),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46.8%),血浆叶酸平均浓度为18.02 nmol/L,血浆叶酸缺乏率为29.8%。控制了膳食叶酸摄入、BMI、季节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半年内每月身体活动≤3次更容易发生血浆叶酸缺乏(OR=2.27,95% CI=1.58~3.25);中等身体活动水平是血浆叶酸缺乏的保护因素(OR=0.52,95% CI=0.38~0.71);中、高水平的身体活动是膳食叶酸较低的保护因素(中:OR=0.77,95% CI=0.60~0.99;高:OR=0.67,95% CI=0.53~0.84)。结论 非孕期育龄妇女半年内锻炼次数不足可能是叶酸缺乏的危险因素,中等身体活动水平可能是叶酸缺乏的保护因素,非孕期育龄妇女在增加膳食叶酸摄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增加锻炼频率和保持中等活动水平以维持适宜叶酸水平。
  • 严惠茹, 朱秀, 李森, 邱丽倩, 周虹, 庞汝彦, 王燕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08-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不同机构助产士工作内容及助产服务开展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浙江省4个地区61家助产机构对国际上推荐和不推荐的助产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各机构助产士可执行助产操作从4~12项不等;国际推荐的分娩期助产服务开展最好的是:早接触(60所机构,占98.4%)、早吸吮(60所,占98.4%)、评估产妇排尿(60所,占98.4%);不推荐的服务开展较多的是:医护人员指导屏气用力(40所,占65.6%)、持续胎心电子监护(37所,占60.7%)、第二产程仰卧位(32所,占52.5%);推荐的疼痛管理服务开展最好的是:第一产程鼓励活动采取舒适体位(51所,占83.6%)。结论 各机构助产士工作内容不同,服务开展水平不一,提示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助产规范,进一步提高助产服务质量。
  • 王晴晴, 韩彤妍, 张华, 朴梅花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14-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早产儿出生早期循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出生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的超早产儿的病例相关信息,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107例超早产儿纳入本研究。按照生后7 d内是否有与循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肺出血、重度脑室内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休克),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4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早产儿生后早期循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胎(OR=4.30,95% CI=1.16~15.98,P=0.029)、新生儿窒息(OR=4.63,95% CI=1.28~16.74,P=0.020)、新生儿生后第1天入量>85.0 mL/kg(OR=4.20,95% CI=1.05~16.79,P=0.049)、动脉导管未闭(PDA)≥3.0 mm(OR=3.92,95% CI=1.12~13.76,P=0.033)是超早产儿生后早期循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双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生后第1天入量>85.0 mL/kg、PDA≥3.0 mm是超早产儿生后早期循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早期需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 高敏, 王巍, 宋楠, 张乃怿, 郑虹, 高雨农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19-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妇科接受治疗的14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患者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53.4±7.9)岁,采用FIGO 2009年的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标准确定分期。测定术前1周内的血常规和血清CA125水平,计算出NLR和PLR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通过约登指数最大值确定预测复发和死亡的最佳临界值。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NLR、PLR和CA125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LR、PLR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I/II期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NLR、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是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预后因素;NLR和组织学类型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PLR和CA125水平变化没有显示出对预后的明确预测价值。结论 术前NLR值测定对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高NLR值是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 生殖医学
  • 王锦华, 刘芸, 黄吴键, 毛丽华, 陈国勇, 王彩霞, 徐红妹, 何凌云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24-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卵巢正常反应人群行拮抗剂方案新鲜周期移植率低的原因和策略。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在第九○○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用拮抗剂灵活方案超促排卵并取卵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激动剂方案为对照组;拮抗剂方案根据新鲜周期胚胎移植情况进一步分为新鲜周期移植和晚卵泡期孕酮升高取消移植两个亚组。主要观察指标为促性腺激素(Gn) 使用情况、超促排卵过程性激素变化、获卵数、优质胚胎数、新鲜周期移植取消原因及取消率、累积活产率等。结果 两方案患者的Gn总量、获卵数、优胚数、优质囊胚形成数、每取卵周期的累积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方案新鲜周期移植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拮抗剂方案新鲜周期移植取消率36.1%,高于激动剂方案的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卵泡期孕酮升高是拮抗剂方案新鲜周期移植取消的最主要原因,占比明显高于激动剂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拮抗剂方案新鲜周期因晚卵泡期孕酮升高取消移植82例,与该方案新鲜移植周期228例两亚组比较发现,经雌二醇预处理,晚卵泡期孕酮升高取消移植亚组Gn启动日血清雌二醇更低、血清LH较高;更早添加拮抗剂,添加拮抗剂日卵泡数更多、孕酮更高;扳机日血清雌二醇、孕酮更高,获合格卵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亚组Gn总量、Gn总天数、优胚数、优质囊胚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尽管卵巢正常反应人群拮抗剂方案新鲜周期移植取消率高于激动剂方案,但两方案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接近。晚卵泡期孕酮升高是拮抗剂方案新鲜周期移植取消率较高的最主要因素。雌激素预处理反应不良可能是拮抗剂方案晚卵泡期孕酮升高的主要原因。
  • 遗传与出生缺陷
  • 何江, 强荣, 毛新梅, 徐发亮, 闫有圣, 余伍忠, 史清海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31-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中国西北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的突变特征,为苯丙酮尿症(PKU)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联合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基因芯片捕获和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03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国西北五省区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确诊的326例PKU患儿及其父母的PAH基因启动子、第1~13外显子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在中国西北地区326例PKU患者652条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105种致病突变,总检出率为87.7%,突变以错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为主;大部分突变主要分布在E7(25.2%)、E6(11.8%)、E3(9.2%)、E12(9.2%)、E11(8.3%)、I4(5.2%)、E2(3.5%)和E5(3.5%)中;突变频率较高的PAH基因致病突变是R243Q,与中国北方、韩国比较一致,但显著区别于日本(R413P)、德国(R408W)、以色列(IVS10-11G>A)、意大利(R261Q)、巴西(V388M)和美国(R408W)等国家,其他常见突变类型还包括EX6-96A>G、IVS4-1G>A、R413P、R111X、Y356X、R53H、R241C和IVS7+2T>A;中国西北汉族与西北维吾尔族、回族相比,R243Q、R413P和EX6-96A>G突变的检出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西北地区R243Q突变检测率显著高于日本、韩国(P<0.05)。国际上首次报道14种新突变,在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9种突变。结论 中国西北地区PKU患者PAH基因突变构成与中国北方基本一致,稍区别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但显著不同于其他西亚、欧洲、美洲国家。中国西北地区不同民族PAH基因突变谱具有其独立保守的特性。中国R243Q突变的起源可能在中国汉族中,R241C、Q232X突变频率的高处在中国回族中,而R413P、F161S、IVS10-11G>A、P281L和IVS11-2A>C突变频率的高位在中国维吾尔族中。
  • 实验研究
  • 张婕, 汪露, 韩世愈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40-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小干扰RNA(siRNA)沉默人宫颈癌细胞中叉头框蛋白C1(FOXC1)基因对宫颈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研究NC104、宫颈癌 CaSki、ME-180、HeLa细胞中FOXC1基因的表达,筛选出高表达FOXC1的HeLa细胞株,构建特异性慢病毒干扰载体FOXC1-shRNA,感染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等实验方法检测转染效率。具体分组为:感染阴性组(HeLa)、空白对照组(HeLa-GFP)、感染FOXC1-shRNA组(HeLa-FOXC1(-))。通过Transwell小室及Matrigel基质胶鉴定转染后三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性。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转染后三组细胞中Vimentin、E-cadherin及β-catenin与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进一步验证转染后三种细胞迁移和侵袭性的变化。结果 RT-PCR以及Western blot结果分别提示,HeLa-FOXC1(-)组,FOXC1 mRNA以及FOXC1蛋白表达均被抑制。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显示,HeLa-FOXC1(-)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Western blot检测三组细胞中Vimentin、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发现HeLa-FOXC1(-)组细胞系内Vimentin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有增高,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敲除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中的FOXC1的表达,上皮间质转化相关β-catenin及Vimentin蛋白表达也随之降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增高,能够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使其侵袭及转移能力降低。
  • 张羽航, 徐向平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46-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儿童良性癫疒间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及非BECTS癫疒间患者SV2A基因的41个SNP位点,揭示BECTS与SV2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住院处符合诊断标准的BECTS患者69例作为BECTS组,年龄3~14岁,所有患者均已行24 h脑电图证实存在CTS放电。选择同期非BECTS的癫疒间患儿99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16岁,均已行24 h脑电图排除存在CTS放电。收集静脉血,提取DNA,利用Sequenom MassArray方法,检测全部患者SV2A基因41个SNP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SV2A基因rs577935位点,BECTS组62例为GG纯合型,7例为AG杂合型;对照组77例为GG纯合型,22例为AG杂合型,携带GG基因型为携带AG基因型患病率的2.53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s111783832位点BECTS组全部为TT纯合型,对照组有50例为TT纯合型,43例存在T碱基缺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V2A基因rs577935 SNP位点的GG基因型可能与BECTS发生有关,SV2A基因rs111783832 SNP位点的TT基因型可能与BECTS发生有关。
  • 妇幼保健
  • 陈林一, 刘菊芬, 丁怡, 纪颖, 张雪娟, 任爱国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53-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孕期未服用叶酸妇女的叶酸水平、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原因,为进一步提升叶酸增补率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山西省11家市级妇幼保健中心招募的1 107名12~20周孕妇,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面对面访谈,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收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叶酸知识知晓情况、孕期是否服用叶酸、饮食情况等,实验室采用96孔微量滴定板微生物法检测血浆和全血叶酸浓度。数据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四分位数进行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进行独立样本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归纳自报未服用叶酸的原因。结果 1 107名研究对象中,104名(9.4%)孕妇本次怀孕未服用叶酸,未服用叶酸妇女年龄在23~30岁,教育程度大学占18.3%,高中或中专34.6%,初中及以下47.1%。与大专及以上者相比,初中及以下(OR=0.19,95% CI:0.10~0.37)、高中或中专(OR=0.26,95% CI:0.13~0.49)人群更可能未服用叶酸。在90名因感知障碍或未感知益处而未服用叶酸的孕妇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更可能因为感知障碍而未服用叶酸,初中及以下(OR=0.04,95% CI:0.00~0.50)、高中或中专教育程度人群(OR=0.06,95% CI:0.00~0.79)更可能因未感知益处而未服用叶酸。结论 为了提高国内孕妇叶酸服用率,建议对教育水平较低的妇女加强健康教育以提升对服用叶酸的益处认知,同时对教育程度高者需减弱服用叶酸的各类障碍因素以促进叶酸服用行为。
  • 沈娟娟, 蔡钰瑾, 哈丽亚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57-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进行强化血糖管理对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维吾尔族GDM患者100例作为干预组,同期健康体检维吾尔族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孕周24~28+6周;干预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各50例,未治疗组仅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处方,治疗组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联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比较各组孕妇分娩前1 d的平均空腹血糖(FBG)和SHBG水平、母婴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SHBG与FBG、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FBG和SHB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FBG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低于未治疗组(均P<0.05);且治疗组SHBG水平低于对照组,但高于未治疗组(均P<0.05)。三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母婴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对照组,但低于未治疗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HBG与FBG、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r=-0.856、-0.906,P=0.013、0.008)。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GDM患者血糖管理影响了分娩前血清SHBG水平,可能与妊娠结局有一定联系。
  • 田美玲, 范松丽, 靳颖, 唐增军, 李思思, 王莉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60-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北省巨大儿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河北省单胎活产巨大儿的发生现况及其危险因素。数据来源于河北省孕妇监测信息系统 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记录的住院分娩信息,以住院分娩的单胎活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录入信息包括孕产妇基本情况、本次分娩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最后纳入28周及以上住院分娩出生的单胎活产数255 969例,其中巨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4 000 g)病例23 102例。结果 巨大儿的总发生率为9.0%,2013、2014、2015、2016和2017年发生率分别是9.4%、8.9%、8.9%、8.8%、9.2%,各年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巨大儿发生率呈现乡镇高于城市、二级医院高于三级医院、35岁以上高龄产妇高于其他年龄组、低教育程度产妇高于高等教育、男性新生儿高于女性新生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婴(OR=1.66,95% CI=1.61~1.71)、孕次(OR=1.16,95% CI=1.11~1.21)、产次(OR=1.06,95% CI=1.01~1.11)、妊娠合并糖尿病(OR=1.82,95% CI=1.71~1.93)、孕周>41周(与37≤~≤41周比较,OR=1.21,95% CI=1.16~1.27)、年龄≥35岁(与20≤年龄<35岁比较,OR=1.22,95% CI=1.17~1.28)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河北省巨大儿的发生风险过高,应进行适龄孕育,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应早期筛查、早期干预,规范化管理,增加孕期营养门诊的推广,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 姬璐璐, 郑秀惠, 朱大伟, 李力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64-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疫情期间孕产妇心理状况(主要是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联合妇产科专家、心理学、流行病和统计学老师在预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包含孕产妇基本情况、疫情相关因素以及孕产妇心理状况三部分的调查问卷,2020年3月10日至3月30日以电子问卷形式对全国范围内的孕产妇进行调查,最后收到来自24个省市(陕西、黑龙江、浙江、北京、广东等)共1 812份问卷,剔除不完整和明显作答一致问卷后,有效问卷1 763份,有效率97.3%。对1763名孕产妇施测,收集数据并分析相关资料。结果 不同的疫情经历、社区管理、家庭支持在孕产妇焦虑情绪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月收入、分娩方式、受教育程度、职业(医务工作者)、社区管理、家庭支持在孕产妇抑郁情绪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疫情经历越严重、社区封闭式管理越严格和家庭支持越匮乏的孕产妇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月收入越低、尚未选择好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者顺产)、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是医务工作者、社区封闭式管理越严格和家庭支持越匮乏的孕产妇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 妇儿临床
  • 袁敏, 代荫梅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70-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宫颈锥切术至妊娠的时间间隔对产程的影响,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5月—2018年4月于北京妇产医院建档且既往有宫颈锥切术史的单胎足月经阴道分娩的76例初产妇,观察该人群宫颈锥切术至妊娠的时间间隔与各产程的时长。应用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宫颈锥切术至妊娠的时间间隔对产程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宫颈锥切术至妊娠的时间间隔对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宫颈锥切术至妊娠的时间间隔与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均无相关性。结论 宫颈锥切术至妊娠的时间间隔不影响产程,且两者不具相关性。
  • 王亚玲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74-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癌(EC)患者外周血高迁移率蛋白A1(HMGA1)、细胞角蛋白19(CK19)和细胞角蛋白20(CK20)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EC患者的临床资料,76例EC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作为健康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并对比两组外周血中HMGA1、CK19和CK20 mRNA表达水平,对比各病理参数、随访1年内复发和死亡患者HMGA1、CK19和CK20 mRNA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HMGA1、CK19和CK20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不同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患者外周血HMGA1、CK19和CK20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Ⅱ~Ⅳ期、肌层浸润深度≥1/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外周血HMGA1、CK19和CK20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期、肌层浸润深度<1/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均<0.05);术后1年内复发及死亡患者中HMGA1、CK19和CK20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及存活患者(P均<0.05)。结论 外周血中HMGA1、CK19和CK20的高表达与EC多种病理学特征有关,且在复发与未复发、死亡与存活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差异,可能成为临床中评估E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 遗传与出生缺陷
  • 陈婷婷, 孙丽娟, 马娅萍, 杜应雄, 叶峻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7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种遗传标记在一起同母异父半同胞关系鉴定中的综合应用。方法 采用常染色体STR遗传标记、Y染色体STR遗传标记、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对甲和乙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分型结果,采用IBS法、ITO法和判别函数法进行半同胞关系的判定。结果 依据常染色体STR基因分型结果,IBS法评分结果无法判断甲与乙之间存在全同胞关系;通过ITO法和判别函数法分析计算,提示甲与乙存在半同胞亲缘关系;进一步依据Y染色体STR基因分型结果,排除了甲和乙来源于同一生父,同时线粒体DNA高变I区多态性检测结果提示甲与乙来自同一生母,支持甲与乙为同母异父半同胞关系。结论 综合应用多种遗传标记和判定方法对同母异父半同胞关系的鉴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 综述
  • 叶云, 邵珊珊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81-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孕期焦虑是孕妇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数十年来,大量研究包括meta分析报道了孕期焦虑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性,然而至今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考虑到孕期焦虑有其时间和内容特殊性,本文对近二十年来有关妊娠相关焦虑与不良出生结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与孕期一般焦虑相比,妊娠相关焦虑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性更为稳定。未来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工作需对妊娠相关焦虑提高重视,以尽早预防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
  • 赵心悦, 韩彤妍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86-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合理的营养供给是早产儿存活质量的先决条件之一,生命早期的营养不仅影响其存活率、生长发育情况,也影响早产儿远期健康。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肠内营养作为一种主要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实际操作涉及诸多选择和疑惑,本文就早产儿住院期间肠内营养相关的常见问题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给早产儿提供最佳营养指导。
  • 边秀平, 吴艳莉, 李茹, 孙敬霞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90-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妊娠期糖尿病(GDM)占妊娠人群的5%~20%,是最常见的妊娠相关疾病之一,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寻找GDM孕早期预测指标,提高GDM的筛查效率,预防和降低GDM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GDM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据报道其与2型糖尿病(T2DM)较为相似,胰岛素抵抗增加是主要机制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以脂肪因子异常产生为特征的脂肪组织功能障碍是与IR和GDM相关的重要因素,其中内脏脂肪特异性脂肪因子(Omentin-1)是目前已知与IR相关的主要因子之一。研究显示,血循环中Omentin-1水平随着内脏肥胖的增加而降低,内脏脂肪中Omentin-1基因表达与其血浆水平呈正相关,内脏脂肪深度与IR相关,鉴于肥胖与GDM及Omentin-1的相关性,孕早期可以通过测量VAT联合血循环中Omentin-1水平来预测GDM的发生。本文主要通过回顾Omentin-1与GDM的相关研究来探讨Omentin-1在GDM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于小雨, 刘玉玲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93-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内,宫颈癌每年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并且宫颈癌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传统观念认为的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多个性伴侣、初次性行为早等危险因素外,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如DNA甲基化在宫颈病变中被发现,并随着病变程度增加有相应的增加等,均被认为是导致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因素。因此,对相关基因甲基化的分析,可作为预测和评估宫颈癌癌前病变的方法。而不同基因,如PAX1、SOX1、DAPK1、ZNF582等基因的来源、基因表达及其对宫颈病变影响程度均有所不同。本研究就现阶段多种在宫颈病变存在的不同甲基化修饰基因做一综述。
  • 穆琳, 刘倩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95-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中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有较多报道,其往往与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可能会经常伴有泌尿系统相关的症状而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却经常无特异性症状,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会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科症状,故在诊断上是比较困难而复杂的。对于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需要妇产科医师与泌尿外科医师的共同参与。手术结合激素治疗效果好,术后复发率低。
  • 李相禹, 王亚飞, 崔玉兰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 32(6): 599-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脂氧素A4(LXA4)是一种内源性抗炎和免疫调节介质,近年来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病变中潜在的重要参与者。这种由花生四烯酸通过脂氧合酶的作用合成的类花生酸,可能参与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调节。最近的研究表明,LXA4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作用与雌激素受体激动剂类似,以类似于弱雌激素雌三醇的方式拮抗一些雌激素介导的通路。LXA4还是子宫内膜中重要的抗炎分子,但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具体功能尚不明确。本综述在免疫内分泌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对其已知和假定的作用进行了综述。